【評論主題】40、下列那一項概念或作法與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的關聯最低?(A) 從眾(conformity)(B) 微小處罰(minimal punishment)

【評論內容】可以請教一下大家,這個題目是怎樣思考,才能得出答案?

【評論主題】24 關於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 其原理主要是根據操作制約的原則 (B) 必須在引發焦慮的情境下進行 (C) 進行暴露(exp

【評論內容】系統減敏感法是行為學派的治療技術之一。此技術是基於古典制約理論發展出來。行為學派認為焦慮是個體被制約的產物,因此使用反向的替代活動,可以降低個體的內在焦慮。此技術用來治療焦慮相關疾患很有效率,特別是恐慌症。資料來源 :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B3%BB%E7%B5%B1%E6%B8%9B%E6%95%8F%E6%84%9F%E6%B3%95_%EF%BC%88systematic_desensitization%EF%BC%89

【評論主題】18 會減低神經傳導物質受體活性的藥物類型,稱之為:(A) agonist (B) antagonist (C)inhibitor (D) stimulant

【評論內容】活化劑(agonist):能與受器結合並活化訊息傳遞的藥物拮抗劑 (antagonist):與受器結合但不作用的藥物,如:adrenergic antagonist(腎上腺素拮抗劑)參考來源 : https://smallcollation.blogspot.tw/2014/03/classification-of-drug-effects.html#gsc.tab=0

【評論主題】31 下列那一項元素較少出現在社交技巧訓練中?(A)回饋 (B)示範 (C)空椅法 (D)增強

【評論內容】空椅法的功能協助當事人紓解情緒:使用空椅法時,因當事人須扮演多重角色,亦使得其中的不滿情緒宣洩出來,因此空椅法即可協助當事人,有一個正常的管道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壓抑、不滿或者衝突。協助當事人處理未完成事件:對於完形治療面或者過程經驗面而言,當事人皆會產生未完成,或者尚未滿足的需求,因此運用空椅法,諮商員可協助當事人處理接觸干擾或者極化等等的問題,進而使得當事人心中的需求獲得滿足,或者未完成之事件獲得完成。 (資料來源: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A9%BA%E6%A4%85%E6%B3%95)

【評論主題】由於臨床樣本較難蒐集,小華嘗試透過大學生樣本發展憂鬱量表,找出量表極端高分的受試者,以作為該量表的效標,【題組】11 這屬於何種研究法?(A)類比研究法 (B)臨床試驗法 (C)個案研究法 (D)單一

【評論內容】類比法也叫“比較類推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其結論必須由實驗來檢驗,類比對象間共有的屬性越多,則類比結論的可靠性越大。類比思維的過程就是一個推理過程。資料來源 : http://wiki.mbalib.com/zh-tw/%E7%B1%BB%E6%AF%94%E6%B3%95

【評論主題】8 下列何種媒體作法,較可能避免知名人士自殺所造成的仿效自殺(copycat suicides)效應?(A)以浪漫式報導其死亡故事(B)報導自殺行為的細節(C)強調自殺者自殺的痛苦與動機(D)對自殺成

【評論內容】這題的答案雖然是D,但是其實D的答案裡,【避免簡化】這句怪怪的,本來這類新聞,就是應該簡化,不要報導得太詳細,以免引起仿效。但是題項卻說要避免簡化?我覺得這題應該送分~XD

【評論主題】2 有關攻擊的理論,下列何者錯誤?(A)心理動力論認為個體內部的攻擊能量沒有及時透過適合的方法宣洩,累積到一個程度就產生暴力(B)動物學家勞倫斯(Lorenz)認為人類與動物的攻擊行為是遺傳而來的本能

【評論內容】

1939年時,杜拉德(J. Dollard)等提出挫折攻擊假說,認為當個人所欲達到的目標受到阻礙時,就會激發其攻擊性驅力,因而出現攻擊行為。通常攻擊行為大多是針對使其遭受挫折的人或物而發,而且在攻擊行為出現後,攻擊性驅力就會降低。

 

在1941年時,米勒(N.E. Miller)修正了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每一個挫折都會引起攻擊性驅力,但若驅力太小時,還是不會引起攻擊行為。如果挫折繼續存在而沒有得到宣洩,攻擊性驅力就會持續升高。  

參考來源 :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357/

【評論主題】39 歌手出新唱片時,常會到處打歌,例如在電視台、廣播電台、甚至舉行小型歌友會來唱他們的新歌,而大家越聽也就越喜歡這些歌。這現象可用下列何種概念來做解釋?(A)團體迷思(groupthink) (B)

【評論內容】

心理學家Zajonc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先請幾位大學生看一些人物臉孔,有些看25次,有些卻只看1、2次。結果發現,隨著曝光頻率的增加,那些大學生對於人物臉孔的喜好度也會增加。此種作用即為單純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也就是只要一個人、事、物不斷在自己的眼前出現,自己就愈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事、物。

 

它還是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這些訊息不能是一開始就讓人厭惡的人事物;第二,不能過度曝光。

資料來源 :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BF%83%E7%90%86%E5%AD%B8%E4%BE%BF%E5%88%A9%E8%B2%BC/%E5%96%AE%E7%B4%94%E6%9B%9D%E5%85%89%E6%95%88%E6%87%89-mere-exposure-effect/378175453283/

【評論主題】9 有關大腦組織功能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海馬(hippocampus)與記憶有關(B)杏仁核(amygdala)與味覺訊息傳遞有關(C)下視丘(hypothalamus)與基本生理需求及動機的

【評論內容】

杏仁核(amygdala)位於腦底部,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因為形狀類似杏仁而得名。主要功能為掌管焦慮、急躁、驚嚇及恐懼等負面情緒,故有「情緒中樞」或「恐懼中樞」之稱。資料來源: http://emotionalbrainnctu.blogspot.tw/2011/02/blog-post_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