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題組】7. 主張「回應失落的意義重建工作才是悲傷歷程的中心任務」。

【評論內容】

AD Robert Neimeyer 意義建構論 主張聆聽喪親者訴說喪親痛苦時,也應協助其發現事件帶來的意義,並透過重新建構,為喪親者找到出口。

【評論主題】【題組】4. 研究瀕死病人面臨死亡的心理狀態,後來其理論延用至遭遇失落後的心理狀態。

【評論內容】

AB Kubler-Ross 提出悲傷反應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

google《俗女養成記 悲傷五階段 》可幫助記憶XD

【評論主題】【題組】3. 主張個人在失落後的調適是不斷來回擺盪在失落與復原的過程。

【評論內容】

BD Stroebe&Schut 提出 雙軌擺盪理論,認為喪慟者擺盪在「復原導向」與「失落導向」間。

【評論主題】二、配合題請將下列各失落和悲傷的觀點,及主張該觀點的學者,配對出來,請在題號之後寫正確的英文代號。學者: AB. Kübler-Ross      AC. William Worden      AD

【評論內容】

AD Robert Neimeyer 意義建構論 主張聆聽喪親者訴說喪親痛苦時,也應協助其發現事件帶來的意義,並透過重新建構,為喪親者找到出口。

Our world is forever transformed by loss. We will return to some pre event state following a recovery

【評論主題】10. 關於「悲傷剝奪」的概念,下列說明何者正確?(A) 其意涵為「個人剝奪自己悲傷的權利,即不允許自己悲傷」(B) 是由Kübler-Ross 提出來的 (C) 身心障礙者或心理疾患者容易有悲傷剝奪

【評論內容】

悲傷剝奪是指當個體經歷悲傷失落時,無法公開哀悼,只能隱忍無從表達。

提出者為Doke,其中墮胎、流產屬於「失落事件不被認可」,而老年人、幼童、身心障礙及心理疾患者屬於「悲傷者被排除」。

【評論主題】10.關於「慈悲疲倦(compassion fatigue)」的概念,下列說明何者正確?(A) 其意涵為「助人者剝奪自己悲傷的權利,不允許自己悲傷」(B) 是由Kübler-Ross 提出來的 (C)

【評論內容】

慈悲疲倦最早是由Joinson提出,最初是在醫療場域發現這個現象。

是指助人工作者長時間暴露在他人痛苦中的結果,聽取他人經歷的創傷事件,在工作場所缺乏情感上的支持,且沒有足夠的自我照顧所可能造成的身心狀況。

慈悲疲倦可能是突然被觸發,也可能是漸漸地由於創傷事件細節產生。在不斷地複述事件後,個人的思考與回應開始產生變化。

資料來源:《國中輔導人員慈悲疲倦之初探》

【評論主題】20. 會問關於死亡與身體之間的疑問,特別是相信自己有神奇的力量,會因為自己腦海中的壞念頭與不好的行為造成死亡的發生。此種失落反應是哪一個階段:(A) 3-6 歲兒童; (B)青少年; (C) 9-1

【評論內容】

死亡五概念-普遍、不可逆、無機能、原因、非肉體

再根據 Piaget 發展理論推估兒童死亡概念發展

0~2 歲 <感覺動作期>-對死亡無具體概念,看不見等於不存在。

2~7歲<前運思期>-意識到死亡,但尚無死亡普遍性的概念,對於死亡的因果推論尚不成熟。

7~11歲〈具體運思期〉-對死亡概念逐步成熟中,但對於死亡普遍性認知尚不足,有時會認為死亡是懲罰。

11~15歲〈形式運思期〉-已了解死亡的普遍性、不可逆性等架構。

資料參考:人生短短幾個秋,兒童如何理解「死亡」這個人生課題?-林希陶

【評論主題】16. 誰是最早系統化檢視正常悲傷反應及提出急性悲傷症狀的人?(A) W. Worden; (B) E. Lindemann; (C) S. Freud; (D) Kubler-Ross。

【評論內容】

Lindemann 於1994年開始大量研究非預期性死亡的喪親者的反應與復原工作,

歸納出五種急性悲傷和喪慟反應:免疫力下降、逝者影像纏繞心頭、罪惡感、敵意和脫序行為。

後續Worden亦根據Lindemann的研究提出哀悼任務論。

Freud的心理動力取向的悲傷輔導理論聚焦在「早年失落經驗」,喪慟歷程是撤回對客體渴慕的原始慾望(Libido)

【評論主題】11. W. Worden 將複雜性悲傷區分為四種類型,下列何者為非?(A) 漫長持續的悲傷反應; (B)偽裝的悲傷反應; (C) 創傷的悲傷反應;(D)延緩出現的悲傷反應。

【評論內容】

Worden 將複雜性悲傷分為

1.漫長持續的悲傷反應

2.延緩出現的悲傷反應

3.過度的悲傷反應

4.改裝、偽裝或其他的悲傷反應

【評論主題】8.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或是二級創傷?(A) 對於我們比較疏遠的親友之死亡所產生的反應; (B) 在創傷事件六個月後所產生的創傷反應; (C) 助人者在協助案主創傷之工作中所經驗到的創傷; (D) 對於

【評論內容】

根據《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

替代性創傷是指助人者對個案創傷感同身受,呈現一種緊繃狀態。

可能會引發憂鬱、沮喪、焦慮、失望、挫折、情緒不穩,或持續喚起對事件的記憶。

【評論主題】3. Worden 的任務論主張悲傷輔導的最後任務是協助個案:(A)重建新關係 (B)適應新環境 (C)經驗悲傷的情緒 (D)面對事實。

【評論內容】

WORDEN 悲傷任務論

1.接納失落的事實

2.經驗悲傷的痛苦

3.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

4.將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生活上

依刪除法B為第三階段,C為第二階段,D為第一階段

因此可推測建立新關係應為描述第四階段,將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未來生活上。

_

資料來源:呂欣芹等人(2007)。「自殺遺族悲傷調適之任務-危機模式初步建構」

【評論主題】【題組】7. 主張「回應失落的意義重建工作才是悲傷歷程的中心任務」。

【評論內容】

AD Robert Neimeyer 意義建構論 主張聆聽喪親者訴說喪親痛苦時,也應協助其發現事件帶來的意義,並透過重新建構,為喪親者找到出口。

【評論主題】【題組】4. 研究瀕死病人面臨死亡的心理狀態,後來其理論延用至遭遇失落後的心理狀態。

【評論內容】

AB Kubler-Ross 提出悲傷反應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

google《俗女養成記 悲傷五階段 》可幫助記憶XD

【評論主題】【題組】3. 主張個人在失落後的調適是不斷來回擺盪在失落與復原的過程。

【評論內容】

BD Stroebe&Schut 提出 雙軌擺盪理論,認為喪慟者擺盪在「復原導向」與「失落導向」間。

【評論主題】10. 關於「悲傷剝奪」的概念,下列說明何者正確?(A) 其意涵為「個人剝奪自己悲傷的權利,即不允許自己悲傷」(B) 是由Kübler-Ross 提出來的 (C) 身心障礙者或心理疾患者容易有悲傷剝奪

【評論內容】

悲傷剝奪是指當個體經歷悲傷失落時,無法公開哀悼,只能隱忍無從表達。

提出者為Doke,其中墮胎、流產屬於「失落事件不被認可」,而老年人、幼童、身心障礙及心理疾患者屬於「悲傷者被排除」。

【評論主題】10.關於「慈悲疲倦(compassion fatigue)」的概念,下列說明何者正確?(A) 其意涵為「助人者剝奪自己悲傷的權利,不允許自己悲傷」(B) 是由Kübler-Ross 提出來的 (C)

【評論內容】

慈悲疲倦最早是由Joinson提出,最初是在醫療場域發現這個現象。

是指助人工作者長時間暴露在他人痛苦中的結果,聽取他人經歷的創傷事件,在工作場所缺乏情感上的支持,且沒有足夠的自我照顧所可能造成的身心狀況。

慈悲疲倦可能是突然被觸發,也可能是漸漸地由於創傷事件細節產生。在不斷地複述事件後,個人的思考與回應開始產生變化。

資料來源:《國中輔導人員慈悲疲倦之初探》

【評論主題】20. 會問關於死亡與身體之間的疑問,特別是相信自己有神奇的力量,會因為自己腦海中的壞念頭與不好的行為造成死亡的發生。此種失落反應是哪一個階段:(A) 3-6 歲兒童; (B)青少年; (C) 9-1

【評論內容】

死亡五概念-普遍、不可逆、無機能、原因、非肉體

再根據 Piaget 發展理論推估兒童死亡概念發展

0~2 歲 <感覺動作期>-對死亡無具體概念,看不見等於不存在。

2~7歲<前運思期>-意識到死亡,但尚無死亡普遍性的概念,對於死亡的因果推論尚不成熟。

7~11歲〈具體運思期〉-對死亡概念逐步成熟中,但對於死亡普遍性認知尚不足,有時會認為死亡是懲罰。

11~15歲〈形式運思期〉-已了解死亡的普遍性、不可逆性等架構。

資料參考:人生短短幾個秋,兒童如何理解「死亡」這個人生課題?-林希陶

【評論主題】16. 誰是最早系統化檢視正常悲傷反應及提出急性悲傷症狀的人?(A) W. Worden; (B) E. Lindemann; (C) S. Freud; (D) Kubler-Ross。

【評論內容】

Lindemann 於1994年開始大量研究非預期性死亡的喪親者的反應與復原工作,

歸納出五種急性悲傷和喪慟反應:免疫力下降、逝者影像纏繞心頭、罪惡感、敵意和脫序行為。

後續Worden亦根據Lindemann的研究提出哀悼任務論。

Freud的心理動力取向的悲傷輔導理論聚焦在「早年失落經驗」,喪慟歷程是撤回對客體渴慕的原始慾望(Libido)

【評論主題】11. W. Worden 將複雜性悲傷區分為四種類型,下列何者為非?(A) 漫長持續的悲傷反應; (B)偽裝的悲傷反應; (C) 創傷的悲傷反應;(D)延緩出現的悲傷反應。

【評論內容】

Worden 將複雜性悲傷分為

1.漫長持續的悲傷反應

2.延緩出現的悲傷反應

3.過度的悲傷反應

4.改裝、偽裝或其他的悲傷反應

【評論主題】8.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或是二級創傷?(A) 對於我們比較疏遠的親友之死亡所產生的反應; (B) 在創傷事件六個月後所產生的創傷反應; (C) 助人者在協助案主創傷之工作中所經驗到的創傷; (D) 對於

【評論內容】

根據《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

替代性創傷是指助人者對個案創傷感同身受,呈現一種緊繃狀態。

可能會引發憂鬱、沮喪、焦慮、失望、挫折、情緒不穩,或持續喚起對事件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