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A)「上」乃欲變此(「上」指皇上)
(B)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某」指王安石)
(C)難「壬人」不為拒諫(「壬人」指奸佞之人)
(D)今「君實」所以見教者(「君」指你,實指真心實在)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448735
統計:A(70),B(67),C(182),D(337),E(0)

用户評論

【用戶】liberate321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我們讀書人所要爭論的,特別是在“名稱”(概念、理論)與“實際”是否符合上。“名稱”與“實際”的關係明確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確的認識了。現在您所用來教誨我的,是以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誹謗我。我卻認為接受皇上的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交給主管官署卻執行,不算是“侵官”。發揚(恢復)前代賢君的治國原則,以便興利除弊,這不算是“生事”。替國家整理財政,這不算“拒諫”。排除不正確的言論,批駁巧言諂媚的壞人,這不算“拒諫”。至於怨恨譭謗的很多,那是本來早就該料到會這樣的。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的守舊之風已經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為國家大事操...

【用戶】liberate321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君實是司馬光的字故君實是指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