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8.運動心理學家HAnin 發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最適當區域之狀態焦慮,在這個區域之外,表現就不好。他所提出的是哪一個理論?
(A)逆轉理論
(B)多向度焦慮理論
(C)倒U理論
(D)個人最適功能區域模式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74029
統計:A(19),B(70),C(679),D(2192),E(1)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運動心理-意象訓練、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理學

用户評論

【用戶】Snail Che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1.驅力理論:最早時心理學家認為覺醒和表現之間是直線的關係。依照他們的觀點,稱為驅力理論。個人的覺醒水準提升,表現也隨之提升。例如:某位籃球選手心理越加振奮,運動表現也越加優異。2.到U字型假說:此假說主張在低覺醒狀態時,表現會在平常水準以下,因為運動者心理不夠振奮,隨著覺醒程度提升,則表現又再隨之衰退。例如:某位籃球選手在最適當的覺醒水準時會有最佳的表現,然而太低或太高的覺醒時,表現都不佳。3.個人最適功能區域:發現運動員在狀態焦慮水準處於個人最適的區域範圍內時,會產生最佳的表現,但狀態焦慮水準在此區域外時,則表現為不理想。例如:某位籃球員狀態壓力水準在個人最適合的範圍,在比賽上會產生最佳的狀態。4.多向...

【用戶】Snail Che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根據Hanin (1980) 的個人最適功能區域 (individualized zones of optimal functioning, IZOF)之觀點,選手想要有最佳的運動表現,需將個人的狀態焦慮水準調整至適當的區間,尤其是在射擊這類強調精確及穩定性的運動,選手射擊前的準備狀態 對於射擊表現具有關鍵性的影響(Singer,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