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題組】依據本文,「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的意思,是指擔任諫官應當:
(A)立大志向,而不矜細行 
(B)胸懷務必坦蕩寬大,淡泊名利
(C)留意於國家長遠大計,不需在細微末節上費心 
(D)糾察居高位的公卿大夫,不必在意自己的人微言輕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17135
統計:A(281),B(217),C(1582),D(126),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論語·憲問第十四、強制調解之事件、買櫝還珠

用户評論

【用戶】蕭宏德

【年級】研二下

【評論內容】在遠古年代並沒有專門用來規勸君王的官職,從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從事手工業和從商的人,都可以規勸君王。(等到)漢朝興盛開始,才有了諫官的稱號。  將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內的百姓,國家社稷的得與失,優勢和弊病,都交萃於諫官身上,讓他正確地將一切是非公理評斷出來。(諫官)的責任相當重啊!要當好一個諫官,(應當)注意重要的方面,捨棄細微的地方;把情況緊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緊的事放在後面;只為國家作貢獻而不要將自己放在國家前面。那些急於名聲方面的人,一定會在利益方面有所貪圖。(如果這樣成為一個諫官的話)那(對當出設立的目地)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遠呢?  天禧初年的時候,真宗下詔設立諫官六名,來監督皇帝的行為。慶曆中的時候,錢君開始將諫官的名字書寫在專門的文書上,我恐怕日子長了名字會磨滅掉。(於是)在嘉祐八年時,將諫官的名字刻在石頭上。(這樣)以後的人就可以逐個對著名字議論道:“這個人是忠臣,這個人是奸臣,這個人正直,這個人偏邪。”哎,真是令人(諫官們)警戒啊!

【用戶】Ian Huang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於名者,猶汲汲於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慶曆中,錢君始書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滅,嘉祐八年,刻著於石。後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曲。」嗚呼!可不懼哉!(司馬光〈諫院題名記〉)線上測驗: http://yamol.tw/reponse.php?id=3960128&noslave=1&exp=70#ixzz1s6JzUC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