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 45~47 題那一段時間,我接觸洛夫、夏宇、席慕蓉等人的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席慕蓉,我對她的創作一見鍾情,她的作品影響我很深。後來寫了一首七里香,就是為了對她致敬(七里香是詩人席慕蓉的代表詩集之一)。席慕蓉的語言美麗流暢,轉喻淺顯易懂,詩中沒有聲嘶力竭的大悲大苦,沒有太深刻、太沉重的國仇家恨,只有婉約嬝娜的淒美愛情。詩裡的生生世世、思念、寂寞與等待,其實跟流行歌曲想表達的意念很類似,對一個十幾歲的慘綠少年來說,是很容易入門的東西。有人覺得我的歌詞創作極富中國風與畫面感,重視押韻容易琅琅上口,我想是受到古典詩詞的影響。唐詩宋詞有一種優雅的韻致,比起格律工整的唐詩,我又更喜歡宋詞。宋詞字句結構比較有變化,本來就是搭配旋律傳唱的。浪淘沙、虞美人等都是詞牌名,其實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只是宋詞服務的對象是上流社會的知識分子,而當今流行歌曲服務的對象則是普羅大眾。宋詞詞人中,我又特別喜愛婉約派的李煜、李清照等,他們都擅於以景喻情,「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文字多有畫面感啊!當年閱讀這些作品的初衷,只是單純被它們的「美」深深吸引,其實沒有想到這點滴的累積、浸潤、醞釀,日後竟會成為工作的養分。大家看我寫的情歌歌詞,或許以為我只讀那些抒情纏綿、只著墨於兒女私情的軟性作品。事實上,我在閱讀上是「雜食性動物」,新詩、散文、小說、時事評論、現象觀察、科普書、歷史書、旅遊書、美學書、文物第 6 頁,總共 7 頁考,我都有涉獵。現在為了寫歌詞,也會刻意去找一些特定領域的書籍來參考,比如說,創作青花瓷前,我蒐集了許多關於瓷器的資料;創作刀馬旦時,則認真研究過京劇。我的閱讀種類相當駁雜,每一種類型都能帶給我樂趣與收穫。閱讀就像飲食,如果「偏食」,只「攝取」某種文類,吃「軟」(感性作品)不吃「硬」(理性作品)的話,大腦就很容易「營養不良」,不僅思考角度會被限制,也較難培養客觀、獨立的觀點。形容著述甚多的成語叫做「著作等身」,對於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恐怕不大有機會,但是,「閱讀等身」絕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你的閱讀有多少,你的(視野)高度就有多高。沒有幾件事能比「閱讀」更划算、投資報酬率更高了。作者將他數年、數十年,甚至畢生的心血濃縮、凝結,寫成一本書,讀者只要花極短的時間就能經歷,縱使不能通盤領略,但多少能留下些許痕跡,還有什麼買賣比這件事更上算?(方文山:閱讀決定視野高度,節錄自《親子天下》雜誌,2009 年 11 月)
【題組】45.作者自承年輕時所讀詩作中,對席慕蓉印象最深刻,其原因與下列評論何者最相近?
(A)表達對故國的懷戀,呈現鮮明的蒙古民族意識
(B)語調纏綿、想像浪漫,書寫青春、愛情與夢想
(C)運用清流般的語言,藉愛情的形相,鑄造光影寂滅處猶見滿山月色的境界
(D)自生自長,自圖自詩,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詩國裡一處獨立自存的桃花源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12871
統計:A(3),B(144),C(51),D(4),E(0)

用户評論

【用戶】Nina Chiang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B)席慕蓉的語言美麗流暢,轉喻淺顯易懂,詩中沒有聲嘶力竭的大悲大苦,沒有太深刻、太沉重的國仇家恨, 只有婉約嬝娜的淒美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