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1. 「教育目的應與生命目的緊密結合,而兩者之結合又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因而,只有生命目的才可以導引教育目的」。這種教育目的的主張是以下哪一位教育家提出的?
(A) 斯普朗格(E. Spranger)
(B) 狄爾泰(W. Dilthey)
(C) 波爾諾(D.F. Bollnow)
(D) 嘉達美(G.- H. Gadamer)。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78646
統計:A(1034),B(3333),C(404),D(989),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Gadamer

用户評論

【用戶】林思嘉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Dilthey認為『生命的意義及是教育的目的』,而對自我生命的理解來自於與文本、他們詮釋之下的理解(生命體驗),其重視歷史脈絡的創建影響了質性研究。  例如:生命史、傳記研究。答案出自: 教育哲學 講義(黃天老師編篡) p76文化學派學者狄爾泰(W.Dilthey)強調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

【用戶】扶老太太過馬路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C) 波爾諾(D.F. Bollnow):存在主義

【用戶】薛薛泥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嘉達美:詮釋學學者。(1) 視野的形成:重視主體本身思想或知識的歷史性,因主體過去的思想與知識形成其「先其判斷」,也就是形成主體的立足點,而立足點不同將會影響主體視野。(2) 歷史對主體的影響:理解總是彰顯在「影響史」中。所謂「影響史」,是指原典在其歷史演變中不斷建構形成的意義史。主體的先前判斷來自歷史傳統,但卻限制主體視野的廣度與深度,然而卻具有開放性,使主體自身不斷向未來的可能性發展。(3) 視野交融:詮釋的內容可靠程度必須視作者與詮釋者兩者視野的交融,並認為經典的原意無法完全等同於詮釋者的理解。(4)理解及應用:認為對於意義的理解發生在應用的同時,故詮釋的過程中,意義、理解、應用三者同時產生。(5)效果歷史:當我們重新理解歷史事實時,亦重新在規範歷史這種歷史的視野和我們的視野互動後所產生的不同意義,就是一種歷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