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53-354題為題組。《左傳》的第一篇是〈鄭伯克段於鄢〉,現節錄部分文字於下,請閱讀後回答問題: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
【題組】353.第一段文字闡釋了《春秋》的微言大義,相關說明正確的是 
(A)鄭伯失教於前,所以共叔段不必恪守弟道 
(B)兄弟兩人實力相當,故言「克」 
(C)稱鄭莊公為「鄭伯」是尊其年高德劭 
(D)通常「出奔」是指此人有罪,今段雖有罪,莊公亦難辭其咎,如言段「出奔」似專罪於段,不言出奔,實在是因難以下筆。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47059
統計:A(8),B(10),C(26),D(143),E(0)

用户評論

【用戶】Tuxedo_H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先解釋<微言大義 春秋筆法,又稱微言大義,指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透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第一段翻譯大叔段不守做弟弟的本份,所以不稱他為「弟」(A)段不恪守弟道在先。他們兄弟二人像兩個國君相爭,所以用了「克」字(B)。稱呼莊公為「鄭伯」,是諷刺他沒有教導弟弟,說明這是鄭伯的本心(C)。不說是「出奔」,因為是莊公出謀迫大叔段出走,所以難以下筆。故答案選(D)

【用戶】gina640502

【年級】小一下

【評論內容】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nnnn《春秋》記載︰「鄭伯克段于鄢。」大叔段不守做弟弟的本份,所以不稱他為「弟」。他們兄弟二人像兩個國君相爭,所以用了「克」字。稱呼莊公為「鄭伯」,是諷刺他沒有教導弟弟,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爲難之處澬料來源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1556/prose_translations/4098

【用戶】Cash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爲“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爲難之處。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又後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着。莊公問他爲什麼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孃,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莊公說:“你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