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9-10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9-10題。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強調:「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現實。亦即文學創作應以反映時事,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為題材。他把自己具有這種性質的詩作,稱為「諷諭詩」。但有趣的是,他在同一封書信裡,計算截至當時他的詩作,計諷諭詩一百五十首,表現個人情懷的「閒適詩」、「感傷詩」二百首,而其他的「雜律詩」則有四百餘首,在他的「約八百首」的作品中,這種反映現實的「諷諭詩」不到四分之一。當他以反映現實的「風雅比興」為標準批評唐代詩人時,認為:「杜(甫)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賽蘆子、留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首。」「詩史」杜甫竟然也和李白一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反映現實的作品,亦不及其全體作品的十分之一。當我們面對白居易:「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的慨嘆,再證諸他自己的表現,我們似乎可以說,就創作的實踐觀察,反映社會現實,並不是文學的基本性質,甚至無法成為主要題材。同時,除非白居易改變想法,認定除了那三、四十首外,杜詩千餘首皆無價值,皆不「可傳」;否則即使在他自己的欣賞上,他也否定了自己的主張。並且如他在該文中提到的,他的詩歌雖然廣受歡迎,但「今僕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儘管他自以為:「_________ 」,由這種實踐與理論的分歧,欣賞與主張的矛盾,以至當時一般讀者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出要求文學扮演新聞紙的角色,是一種顯然的錯誤;而新聞報導的價值,顯然亦絕非文學本身所以存在的價值。(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
【題組】9. 上文_________內,最適合填入的文句是:
(A)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然今時俗所重,正在此耳
(B)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洩導人情,乃至於諂成之風動
(C)羣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
(D)至於諷諭者,意激而言質;閑適者,思澹而詞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困難0.333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長文章,先看一下選項問的內容,再回頭看文...

【用戶】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長文章,先看一下選項問的內容,再回頭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