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列文字後,回答 29-30 題。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乏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何以不讀書變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流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繮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梁實秋《雅舍雜文》〉
【題組】29. 關於本段文字的主旨,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提出讀書是進身的最好方法
(B)強調讀書可變化氣質
(C)表明讀書可以獲得察顏應對的技巧
(D)斥責不能遠離塵世是非的凡人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54717
統計:A(6),B(40),C(4),D(3),E(0)

用户評論

【用戶】Lin Willy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強調讀書可變化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