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 《史記.管晏列傳》謂晏嬰:「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下列敘述,何者與晏嬰的作為最相近?
(A)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B)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C)竭忠奉上,知無不盡,出入憂勤,形於顏色
(D)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73284
統計:A(12),B(309),C(53),D(103),E(0)

用户評論

【用戶】Moya Moya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 道,即衡命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

【用戶】Moya Moya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註釋」  危言危行:危是正。危言,據理直言。危行,嚴正行事。  孫:今作遜。謙遜、婉順。 「語譯」(一)孔子說:「邦國有道的時候,儘可以據理直言,嚴正行事;邦國無道的時候,嚴正地行事雖可依舊,但言論就要格外謹慎,不可放肆。」(二)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清平之世,說話可以據理而道,直言無諱,行為也可以依據正道,直行不屈;當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行為仍然可依道直行,正而不卑屈,但說話則應婉順謙遜,小心謹慎。」  本章是孔子教人明哲保身之道。 太平盛世,法律有常,寬恕風熾,故可直道而行、而言;然當處亂世時,行為節操仍該堅守原則,崇尚氣節,但言語上則當...

【用戶】行不行?絕對沒問題!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A)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D)危國不可入,亂國不可居。天下有道,政治上軌道之時,應該為國家服務,有所表現;天下無道,政治大亂,不能表現時,就退出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