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 然而,最後我們班輸了。 In the end, (5) , our class (6) .
【題組】5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01948
統計:A(139),B(279),C(169),D(173),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明代散文演變

用户評論

【用戶】Karry Liu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唐宋派:代表人物:歸有光、唐順之、王慎中、茅坤。主張:反對擬古。強調文章須文從字順,推崇史記及唐宋文。強調本色、自胸臆中流出與自然真誠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文學史上始有「八大家」之名。→(B)所以歸有光和小品文似乎沒關係。

【用戶】Cvtk Wang

【年級】小二上

【評論內容】摁

【用戶】Vivi Li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等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當時文壇先後受到前七子、後七子的影響,雖然擺脫了早期的台閣體,但又陷入盲目復古的潮流。王世貞繼李攀龍之後主宰文壇,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歸有光率先反對這種主張,文壇風氣為之一振。歸有光經學深湛,重視義理,這些特質在他的文章中均有體現。他認為「文章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不必非得模仿古人才能寫出好文章。他的文章,從風格上看,繼承了司馬遷和唐宋八大家的傳統,並且影響了桐城派諸家。 歸有光的文章很多描繪日常生活,篇幅短小而刻畫細膩生動,情真意切,「無意中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名篇如《項脊軒志》《女如蘭壙志》《寒花葬志》《李南樓行狀》等「信筆縱橫,而世多以為奇」,「他人莫能企而及也」,對後世頗有影響。也有少數文章反映民間疾苦,特別是描繪當時人民受倭寇所苦情狀的《備倭事略》《崑山縣倭寇始末書》等。  

【用戶】Vivi Li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蘇軾二十歲進士及第,名噪京師。四年後,參加科制考試,“進策”入選,授大理事,簽書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蘇軾懷著滿腔政治熱情,離京赴任,從此踏上仕途。軾到鳳翔的第二年,開始修建官舍,並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為休息之所。可是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時,下了一場大雨,官吏百姓歡喜若狂。於是蘇軾命名這座亭子為“喜雨亭”。這篇文章就是通過敍述亭子命名原因,表達他與民同樂的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