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 下列有關孟子心性論的敘述,何者正確?
(A)孟子以為仁、義、禮、智乃善之端,分別是惻隱之心仁也、辭讓之心義也、羞惡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B)孟子以「牛山之木嘗美矣」說明「人之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因此提出良心善性必須操持存養
(C)孟子提出養心的方法是寡欲,並以為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D)孟子主張人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因此注重人為方法以引導人性從善。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26506
統計:A(74),B(66),C(42),D(43),E(0)

用户評論

【用戶】Winnie Yang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A)孟子四端:    仁:惻隱之心    義:羞惡之心    禮:辭讓之心    智:是非之心(C)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 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出自於司馬光〈訓儉示康〉(D) 主張人性「猶湍水也, 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此為告子的論點,認為人性無分善惡說,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