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1.根據Kaplan & Sadok(2003)對於防衛機轉的分類,下列何者不屬於自戀型防衛機轉(narcissisticdefenses)?
(A)否認(denial)
(B)扭曲(distortion)
(C)轉移(displacement)
(D)投射(projection)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sakuranokaze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依心理成熟度分類自戀型(一級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扭曲、投射,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機制。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屬於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只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之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所以這些心理機制即為自戀心理機制。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的。不成熟型(二級防衛機制):此類機制出現於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現也是屬於正常的。包括內向投射、退化、幻想等。神經性型(三級防衛機制):這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之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成熟型(四級防衛機制):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合理化、昇華、補償、幽默等。心理防衛機轉種類1.潛抑Repression:指個體將不容於超我的慾念、具威脅性、令人痛苦的想法與感覺或不為社會所接受的衝動,排除於意識之外的過程,並潛抑入潛意識層面中,但這些潛抑的訊息並未被遺忘或消失,只是暫時的潛伏,有機會仍持續地影響個人的行為,特別是潛抑孩童時期的某些衝動。2.壓抑Suppression:有意識的自我控制,並將衝動及慾望保留,即公開否認或私自隱藏,而個人很清楚自己所壓制的一些不愉快的想法或慾望。                 3.否認Denial:經由拒絕面對不愉快的外在事實,而來保護自己,包括對具威脅性的現實「視若無睹」來抵擋當中的焦慮,遠離不愉快的景象,拒絕討論不愉快主題,忽略或否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及拒絕面對許多真正的問題,所以否定事實有時可能帶來 生存的希望,但有時可能延遲解決問題的時機。4.扭曲Distortion:是一種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用誇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精神病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妄想是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如頑固地認為配偶對其不貞。幻覺乃是外界並無刺激,而由腦子裡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5.昇華Sublimation:將不為社會所接受的動機、慾望加以改變,以較高境界且正向、符合社會標準的方式表現出來,如:佛洛依德認為許多偉大的藝術家是將性或攻擊方面的精神能量轉至創造性的行為。6.反向Reaction formation:為防止有威脅性或危險性的慾望、衝動被表達出來,行為上極力表現出相反方向的作法,即在行為上的表現恰與其內心隱藏的真正動機相反,例如:表現出濃烈的愛來掩飾心中的恨。       7.投射Projection:個人將自己的錯誤、不希望有的特質或不為社會認可的慾望歸諸於他人,以保護自己,減少自己因此而生之焦慮,藉以維持個人的價值感。8.內向投射Introjection:把外界的價值觀與標準併入自我的結構,即吸收別人的價值觀與標準,使它們不再是外在的威脅,如:戰俘接受敵人的價值觀,或受虐子女接受其父母的處理方式,但長大後亦虐待其子女。  9.認同Identification:雖然認同是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種防衛反應,當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成功或滿足時將自己比擬成其他成功的人,崇拜或分享他人的成功,以提高自己的價值感,使自己有被人看重的希望,例如:崇拜偶像、閱讀名人傳記等。10. 退化情感Regression:指個人的行為退回早期較不成熟的階段中去,改以較幼稚的方式表現,以暫時獲得安全而消除焦慮、痛苦,尤其在個人面臨巨大壓力或新挑戰時,很容易以不成熟、不恰當的行為回應。     11.轉移Displacement:個體將有敵意的情緒發洩在較安全的對象上,而不敢對受挫的來源表示不滿,佛洛依德認為轉移作用是處理攻擊、性衝動最好的方式,基本驅力是無法改變的,但滿足驅力的對象則可以改變。12.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指個人利用抽象理性的字眼來分析或描述情緒受威脅的情境,使情境變為超然,以逃避該情境所帶來的焦慮,例如:醫護人員面對病人。  理智化包括:抽離(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性(Ritual)、抵消(Undoing)、補償(Compensation)、魔術性思維(Magical thinking)。 *抽離Isolation:將部分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抽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此處所講的部分事實,乃是指整個事情中的一部分,最常被抽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感覺部分。例如:用委婉語描述負面事件(用「離開」或「長眠」等指代死亡)、向他人講述自己創傷的故事卻說這是自己身旁朋友的案例,讓自己覺得這件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賦予行為一個合乎邏輯,合乎理性,符合社會要求或至少可被接受的動機,以掩飾原本的衝動或有助於緩和所受的打擊,即以「好理由」取代「真理由」。例如:酸葡萄、甜檸檬的自我解嘲方式,通常在實際運用時會以個人好惡、歸罪他人或情境、事實需要無可避免、援例的方式找藉口。*抵消Undoing:用來預防或彌補某些不愉快的事件或不被許可的想法或衝動,這種行為通常是重複而拘泥儀式的,經常和有魔力及迷信的想法有關。例如:道歉或賠儐就能贖罪、某些迷信儀式、不忠的丈夫買花給妻子,排斥子女的父親買禮物給小孩等。 *補償Compensation:個人在某個領域中受挫或因自身的缺陷、弱點而不能達到目的時,改以其他成功的領域代替或培養出其他較好的特質,來彌補因失敗而失去的信心與自尊,其積極作用是「展其所長、補其所短」。                         13.幻想Fantasy:個人現實生活中遭遇無法處理的問題時,藉由虛幻的想像世界來得到滿足,用幻想把事情想像成自己所希望的。如果積極地將幻想付諸行為,則幻想可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步驟,若陷入幻想中而不做任何事,則會適應不良。 14.情緒隔離Emotional insulation:指個人在可能受到情感傷害的情境中,退回被動、冷漠的狀態,以減少情緒的涉入,即將希望及期待限制在某個限度內,直到所想的事情真的實現了。情緒隔離雖可避免痛苦的再次發生,但可能也會妨礙個人主動、積極的參與。15.轉化Conversion:身心症,俗稱歇斯底里,佛洛伊德學派認為乃源自於防衛機制中,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故稱之為轉化症。今日認為是介於精神科與神經內科之間的疾病。例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要考試前肚子就感到莫名的劇痛。16.麻醉Narcotization:指暫時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性格或某種感覺,以期避免情緒苦惱。與神經症性否認同義。它可能包括神遊、癔症性轉換反映、一種突然的毫無根據的優越感或漫不經心的態度,以及短期地否認自己的行為或感情。它也包括為了消除焦慮或苦惱而顯得忙忙碌碌的行為、通過在舞台上表演來「安全」地表達本能欲望,以及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暫地濫用某種藥物或利用宗教的「歡樂」。解離比歪曲較易為別人理解,也比較體諒別人,較發泄短暫。17.幽默Humour: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欲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表現(如笑話)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18.利他Altruism:替代性而建設性為他人服務,並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滿足。它包括良性的建設的反向形成、慈善行為,以及對別人的報答性服務。利他與投射及發泄的區別在於,它為別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像的好處。它與反向的區別是,它讓應用者至少部分地得到滿足。資料來源: http://www.heart.net.tw/mind/defense.shtml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F%83%E7%90%86%E9%98%B2%E5%8D%AB%E6%9C%BA%E5%88%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