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宋人作詩,喜在詩中寄寓哲理,下列各詩,最富哲理意味的是:
(A)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B)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C)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36364
統計:A(8),B(11),C(35),D(112),E(0)

用户評論

【用戶】Ceeport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A)夜聞啼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歐陽修的人生哲理思考。政治上遭受的打擊心潮難平,所以在詩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懷,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信心和希望,而是更多地表現了自己面對困境的抗爭精神,對前途仍充滿信心。(B)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山行之樂,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映。(C)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把個人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信念和意志,昂揚的表達出來,相當震撼人生。(D)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用戶】grace-820167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A、B、C闡述自己的心情;D說明對事情的看法

【用戶】grace-820167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ABC屬詩人自我心情的紓發;D屬以事物來敘述道理

【用戶】andrew18011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補充 (D)解析~出自蘇東坡「題西林壁」一詩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作者遊山所見。廬山是一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猶如畫龍點睛,說出了遊山的心得。為什麼無法看到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作者自己身在廬山之中,他的視野被眼前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觀山所見如此,分析事物的本質、辨別正邪也是如此。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前生今世的因緣不同,個人修養的程度不同,所以每個人的精神境界也不一樣。對於一個相同的事件,每個人的反應不同,其看法評價也不一致。這兩句詩給人們提示了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觀察,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