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誰指出「非善非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A)蔣中正 
(B)王陽明 
(C)王夫之 
(D)朱熹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89157
統計:A(1),B(131),C(3),D(16),E(0)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中國浙江餘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強調要知,更要行,「知行合一」。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捨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