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下列哪一項教師對學生的話語,屬於行為主義的「普力馬原則」(Premack Principle)之應用?
(A)喜歡吵鬧的同學,老師會給他應得的處罰
(B)如果大家可以安靜上課,老師就講故事給你們聽
(C)老師喜歡你們安靜的樣子,不喜歡你們大聲吵鬧
(D)老師不在的時候,班長要到講台上登記講話的同學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36966
統計:A(102),B(4608),C(175),D(33),E(0)

用户評論

【用戶】高麗安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普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 ,屬行為主義。應用高頻率行為(看電視、打球...)來當做低頻率行為(做功課、寫習作...)的增強物。高頻率行為是個體真正想做的事情, 低頻率行為則是個體不想做的事情。將低頻率行為與高頻率行為予以制約聯結將會增加個體低頻率行為的出現機率。

【用戶】gongsin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又稱為老祖母法則。

【用戶】Hu Jessica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普里馬克提出。 是針對孩子所喜愛的事物,投其所好,作為激勵他們向上的原動力。 例如:當妳乖乖把功課寫完,你就可以出去玩,利用出去玩的誘因讓他們趕快把功課做完,就是使用普理馬克原則。

【用戶】陳敏容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普氏原則(Premack’s principle)就是給予次級增強物類型中的活動兩種,一種是較喜歡的活動(如玩飛機),另一種是較不喜歡的活動(如讀書),利用個人較喜歡的活動,來增強較不喜歡的活動。例如:學生喜歡玩飛機模型,而不喜歡讀書,則可告訴他好好讀書,就可以玩飛機,如此可以增加讀書行為。這就是普氏原則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