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題組】18.下列關於甲詩的解讀,正確的是哪一選項?
(A)「鄉音無改泉郊在」表示鹿港與泉州通商最頻繁,故常能聽見泉州商人說話的口音
(B)「滿地紅甎不見天」描寫鹿港極具特色,地上鋪設紅磚、搭起遮棚而看不到天色的「不見天街」
(C)「昔日繁華誇二鹿」中的「二鹿」指的是開港通商後,臺灣有兩個地名帶「鹿」字的商業城市
(D)「港門今已變桑田」表達鹿港的產業變遷,是由農業轉而為商業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77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 X(A) 「鄉音無改泉郊在」表示鹿港與泉州通商最頻繁,故常能聽見泉州商人說話的口音→1. 鄉音無改:鹿港地區居民大多為來自大陸沿海地區的移民,尤其以泉州籍居多。原鄉方言雖經百年而音韻腔調仍多保存,形成鹿港當地族群的一大特色。泉郊:郊是指由多家商行所組成的貿易公會 O(B) 「滿地紅甎不見天」描寫鹿港極具特色,地上鋪設紅磚、搭起遮棚而看不到天色的「 不見天街」→3. 滿地紅甎不見天:不見天長街長1公里,大約是在今日鹿港鎮中山路。日治時期以此種隧道式的街衢日光不入,通風不良,影響街民健康為由,計畫拆除。 X(C) 「昔日繁華誇二鹿」中的「二鹿」指的是開港通商後,臺灣有兩個地名帶「鹿」字的 商業城市→二鹿:乾隆晚期,鹿港與福建蚶江正式設口開渡…成為全臺第二大城,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X(D) 「港門今已變桑田」表達鹿港的產業變遷,是由農業轉而為商業桑田→比喻世事變遷。 【注釋】鄉音無改:鹿港地區居民大多為來自大陸沿海地區的移民,尤其以泉州籍居多。原鄉方言雖經百年而音韻腔調仍多保存,形成鹿港當地族群的一大特色。泉郊:郊是指由多家商行所組成的貿易公會。鹿港全盛時期有著名的「八郊」——泉郊、廈郊、南郊、油郊、糖郊、布郊、染郊、郊。泉郊主要是與泉州地區貿易,商家眾多,勢力龐大,為八郊之首,被稱為「海濱領袖」。 滿地紅甎不見天:不見天長街長1公里,大約是在今日鹿港鎮中山路。日治時期以此種隧道式的街衢日光不入,通風不良,影響街民健康為由,計畫拆除。從昭和4年(1929)開始測量調查,至昭和9年(1934)完成市區改正。 二鹿:乾隆晚期,鹿港與福建蚶江正式設口開渡,從此展開貿易昌隆的黃金時期,成為全臺第二大城,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臺灣日日新報》,寫作時間為昭和8年(1933)。鹿港是臺灣與大陸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的港口。雍正元年(1723)彰化設縣之後,大量來自大陸與臺灣各地的人們,紛紛匯聚在此,使鹿港成為一個車馬絡繹的商貿大鎮。當時,巨賈富戶、會館商號崛起,為避免眾多商品受到天候的干擾,街道兩旁商家協同搭起亭蓋遮棚,中間開啟天窗採光,地上鋪設紅磚,形成狀如隧道,即極具特色的「不見天街」,這也成為鹿港歷史上商業顛峰的重要標誌。原本船務昌盛的港口,道光以後由於海岸淤沙以致逐漸沈寂,而不見天街在日治時期市區改正的政策下,也遭到了強制拆除,本詩正是對鹿港滄桑之變的慨嘆。 【作者】黃炳南(1875-1956),字純青,幼名丙丁,晚號晴園老人。臺北樹林人。幼從王作霖受業,年十二能作八股文。曾與劉克明等創組「詠霓詩社」。後加入「瀛社」,並創設「薇閣吟社」、「心社」。晚年於「晴園」讀書種梅,擬撰編年譜、詩草、文存,其後僅成《晴園詩草》上卷。子四人,三子得時為文學家,亦擅長漢詩創作。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82&pid=1448

【用戶】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X(A) 「鄉音無改泉郊在」表示鹿港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