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2 蘇軾〈日喻〉說:「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上文主要是在說明何種道理?
(A) 道聽塗說,不可輕信
(B) 隻字片語,不足為憑
(C) 求全責備,徒然無功
(D) 以偏概全,難見真相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78526
統計:A(293),B(177),C(37),D(1854),E(0)

用户評論

【用戶】Yujan Wu

【年級】國一下

【評論內容】有一個天生失明的人不知道太陽(的形狀),就向明眼人詢問。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好像銅盤。”(盲人)敲打銅盤聽了聽聲音。有一天,盲人聽到鐘響,就以為這是太陽。還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芒好像蜡燭。”(盲人)摸了摸蜡燭,知道了太陽的形狀。有一天,他摸著一個籥,以為這就是太陽。太陽和鐘、籥的差別太大了,可是盲人不知道這種差別,因為他沒有親眼看到而是向他人詢問才知道的。

【用戶】貼貼樂 ( ̄︶ ̄)↗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道聽塗說】【隻字片語】【不足為憑】【求全責備】【徒勞無功】【以偏概全】

【用戶】貼貼樂 ( ̄︶ ̄)↗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蘇軾〈日喻〉)依上文回答1.至3.題:1.下列選項中的成語,何者與本文所用的比喻相似? (A)瞎子摸象 (B)緣木求魚 (C)刻舟求劍 (D)野人獻曝初等/五等/佐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