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24–26 題 由雙腳到騎乘,自海路到航空,人們的交通時間越來越短,心理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大眾媒體普及後,有學者於 1962 年進一步提出「地球村」的概念,驗諸今日,果然訊息透過網路彈指可得,線上聊天或視訊會議無遠弗屆,人際溝通不再受空間距離所限。然而,無阻力、無成本的資訊流通,是否真能打造地球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塞蒙曾提出「有限理性」,意謂人的理性有其無法超越的限制。若人們具有完全的理性,必然會因資訊充分流通而減少不同社群間的誤解和衝突。但當人們以有限的理性去擁抱無限的資訊,會造成什麼結果?千百種人同住一個社區,總有許多接觸機會,時間久了,多少能彼此理解,甚至接受彼此的差異。但在網路世界裡,志同道合者可以超越空間距離,隨時串聯取暖,無須搭理跟自己唱反調的人,也就更加鞏固既有的想法。又因為網路世界具有放大遠香近臭的魔力,自然也讓越執著於偏好的人越想逃離現實,退到他覺得舒適自在的社群。 如果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我們所住的又怎會是地球村呢?不過是全球串聯、卻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山村罷了。(改寫自鄭志凱〈地球村,還是全球化山村?〉)
【題組】24. 依據上文,學者於 1962 年提出的「地球村」,其主要特徵為何?
(A) 地區間的交通因工業革命進入機器時代而更便利
(B) 發達的交通工具與傳播媒介讓人們樂於定居鄉村
(C) 電子傳媒使世界各地在獲悉公共訊息上幾無落差
(D) 不同社群的人們因具備完全理性而沒有觀念衝突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01493
統計:A(47),B(17),C(235),D(36),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