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 在<師說>一文中,下列文意的說明,何者完全正確? (甲)「小學而大遺」:只知學習文字、聲韻、訓詁,卻不知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 (乙)「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意謂聖賢之分在於是否從師而學 (丙)「李氏子蟠……不拘於時,請學於余」:此「時」乃指時文,即華而不實的駢文。 (丁)「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道不復的原因在於很多士人以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戊)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主要原因是「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A)甲乙
(B)乙丁
(C)丙丁
(D)乙戊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63636
統計:A(10),B(12),C(7),D(1),E(0)

用户評論

【用戶】蘇郁淳

【年級】國二上

【評論內容】(甲) 此處小學指「句讀」,及文章中的標點符號。全句文意為:只知道學習句讀(小的知識),真正有疑惑卻不問師求解。(丙) 「時」,時俗,指當時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戊)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  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由原文可知,求師關鍵在於是否有「道理與術業」,即文章第二段闡明的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用戶】Cash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甲)「小學而大遺」:只知學習文字、聲韻、訓詁,卻不知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 (乙)「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意謂聖賢之分在於是否從師而學 (丙)「李氏子蟠……不拘於時,請學於余」:此「時」乃指時文,即華而不實的駢文。 (丁)「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道不復的原因在於很多士人以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戊)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主要原因是「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把題目選項變成我打的這樣

【用戶】【站僕】摩檸Morning

【年級】小一下

【評論內容】原本題目:3. 在<師說>一文中,下列文意的說明,何者完全正確 (甲)「小學而大遺」:只知學習文字、聲韻、訓詁,卻不知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乙)「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意謂聖賢之分在於是否從師而學(丙)「李氏子蟠……不拘於時,請學於余」:此「時」乃指時文,即華而不實的駢文。(丁)「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道不復的原因在於很多士人以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戊)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主要原因是「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A)甲乙 (B)乙丁 (C)丙丁 (D)乙戊    修改成為3. 在<師說>一文中,下列文意的說明,何者完全正確? (甲)「小學而大遺」:只知學習文字、聲韻、訓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