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下列文字出自蘇軾〈超然臺記〉,請閱讀後回答325-327題: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 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 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為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 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 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題組】325.「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的原因為何? 
(A)悲觀的人比樂觀的人多 
(B)求福者多,辭禍者少 
(C) 人的欲望太多 
(D)人們不知如何辭禍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67857
統計:A(22),B(27),C(172),D(3),E(0)

用户評論

【用戶】Pei-chi Chiu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如有可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使人有快樂,不必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飢。以此類推,我到哪兒會不快樂呢?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爲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醜惡的區別在胸中激盪,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追求災禍,躲避幸福,難道是人們的心願嗎?這是外物矇蔽人呀!他們這些人侷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馳騁在事物之外;事物本無大小之別,如果人拘於從它內部來看待它,那麼沒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橫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常常會眼花繚亂反覆不定了,就象在縫隙中看人爭鬥,又哪裏能知道誰勝誰負呢?因此,心中充滿美好和醜惡的區別,憂愁也就由此產生了;這不令人非常悲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