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 請閱讀以下三份史料,回答第25、26、27題: 【史料一】:以前地主來收租金,都要準備雞鴨魚肉,那個時候家裡很窮,自己都吃不起肉,可是地主權利很大啊,不開心的話可能下一年就不租給你,或是分配比較差的地。 【史料二】: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為改善我國經濟景氣低迷的情況,提出

……等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建設,總花費在當時估計達到了新台幣二千億至三千億元之間,這些計畫使中華民國走出能源危機,加速當時的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對臺灣經濟起飛產生巨大的貢獻。 【史料三】:此時美國等先進工業國家境內工廠因面臨工資上漲壓力,紛紛將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尹仲容、嚴家淦答官員為吸引外資而決定在人員和金融流動尚未完全自由化的限制下採取自由貿易、獎勵出口等政策,藉此由出口帶動生產。
【題組】25、根據【史料一】,為了改善農民生活及減少佃農的數量,政府實施哪項政策?
(A)耕者有其田
(B)三七五減租
(C)加工出口區
(D)十大建設。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劉泓甫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1953年1月26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明令公佈「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 「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規定,地主可保留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 地主免征耕地,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附帶徵收地主供佃農使用收益的房舍、曬場、池沼、果樹、竹木等定著物的基地,放領給現耕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