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3. 對於 isoniazid 抗藥結核病的描述,下列何者錯誤?
(A) Isoniazid 抗藥,是臺灣最常見的抗藥型態
(B) 若是因為 inhA 突變所引起的 isoniazid 抗藥,通常是低濃度抗藥,此時一般每天 300 mg的 isoniazid 所達到的血中濃度,仍很有可能超過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
(C) 接受一線抗結核藥物治療的病人,後來發現 isoniazid 抗藥後,一定得要考慮之前這段治療的過程中,是否已經產生獲得性抗藥(acquired resistance)
(D) 發現 isoniazid 抗藥之後,一定建議加入 fluoroquinolone,並持續治療 9 個月,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選項(B)提到的 "inhA 突變" 是指結核菌中的一種特定基因(inhA)的突變。這種突變可能導致結核菌對isoniazid 產生抗藥性。但這裡有一個要點:所有的抗藥性不都是相同的。有的抗藥性是所謂的"低濃度抗藥",這意味著,儘管這些菌對isoniazid有了一定的抗藥性,但只要isoniazid的濃度足夠高,仍然可以抑制或殺死這些菌。"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縮寫為MIC)是指能夠抑制特定微生物生長的最低抗生素濃度。選項中提到的是,對於那些因inhA突變而對isoniazid產生低濃度抗藥性的結核菌,每天300 mg的isoniazid治療仍然有效,因為這個劑量所產生的血中isoniazid濃度仍然足夠高,超過了該菌的MIC。簡而言之,即使有了inhA突變,每天300 mg的isoniazid仍然可能對這些低濃度抗藥的結核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