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陳述古密直知①建州浦城縣日,有人失物。 捕得,莫知的②為盜者。 述古乃紿③之曰:「某廟有一鐘,能辨盜,至靈。」使人迎置後閣祠④之,引群囚立鐘前,自陳⑤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為盜者摸之則有聲。 述古自率同職⑥,禱鐘甚肅。祭訖⑦,以帷⑧圍之,乃陰⑨使人以墨塗鐘。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出乃驗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無墨。 訊之,遂承為盜。 蓋恐鐘有聲,不敢摸也。
                                                                                                                                   (節錄自沈括夢溪筆談)
〔注釋〕: ①知: 擔任縣令。 ⑥同職:同事。②的: 音ㄉ一ˊ,真確。 ⑦訖:完畢。③紿: 音ㄉㄞˋ,欺騙。 ⑧帷:帳幕。④祠: 祭祀。 ⑨陰:暗中。⑤陳:敘述。
【題組】26. 由文中「 述古自率同職,禱鐘甚肅。」 陳述古做這個動作的目的是什麼?
(A)爭取時間,以拖待變
(B)眾志成城,團結人心
(C)裝腔作勢,故布疑陣
(D)誠心膜拜,求神相助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RM93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其實鐘沒有分辨盜賊的能力,不會因為盜賊摸了就發出聲音,只是在上面塗墨水,並裝腔作勢,讓小偷作賊心虛不敢摸,藉由看最後手有沒有被墨水沾到來抓賊。文中「 述古自率同職,禱鐘甚肅。」 是為了讓眾人以為那個鐘真的有特別的力量,為裝腔作勢,故布疑陣的行為。

【用戶】nomi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C)裝腔作勢,故布疑陣陳述古祠鍾 : 出自《夢溪筆談》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原文陳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縣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為盜者。述古乃紿之曰:“某廟有一鍾能辨盜至靈。”使人迎置後閣祠之。引群囚立鍾前,自陳:“不為盜者,摸之則無聲;為盜者,摸之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禱鍾甚肅。祭訖,以帷圍之。乃陰使人以墨塗鍾。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驗其手,皆有墨,惟有一囚無墨,訊之,遂承為盜。蓋恐鐘有聲,不敢摸也。(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權智》)譯文陳述古字密直,主管建州浦城縣的時候。當時,有家富戶被盜,捉住了幾個人,但不知道誰是真正的小偷。陳述古就騙他們說:“某寺里有一口鐘,非常靈驗,它能把真正的小偷辨認出來。”於是,就打發人去把這口鐘迎到縣府衙門來祭祀它,把囚犯們引到鐘的前面,當面親自告訴他們說:“不是小偷的摸這鐘就沒有聲音,是小偷的一摸它就會發出聲音。”陳述古親自率領同事們向鍾禱告,態度很是嚴肅,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鍾圍起來。然後暗暗派人用墨汁塗鍾,過了許久之後,帶領囚犯一個個地把手伸進那帷幕里去摸鐘。摸完之後檢驗他們的手,每個人手上都有墨水,只有一個囚犯手上沒有。審訊他,這個人就承認了犯罪事實。原來是因為他怕鍾發出聲音,所以不敢去摸。賞析: 陳述古運用智慧找到了竊賊,全靠對犯人心理的了解。首先他要令犯人感到恐懼,所以先大事宣揚鐘的靈異,還帶領大家莊重地祭鐘,增加了鐘的神秘性,製造出讓犯人信以為真,誠惶誠恐的氣氛。其次是他抓住犯人僥倖心理,故意以布把鐘圍住,給犯人設下摸不摸鐘別人看不到的投機空間。在這兩重心理的作用下,不是盜賊的人自然會坦然地接受測試,真正的盜賊就不會摸鐘。最後辨出竊賊的不是鐘聲,而是有沒有摸鐘。這個故事的發展還要配合一定的社會現實,當時的人們還比較迷信,陳述古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加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