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陳老師擔任七年乙班的導師及國文和綜合活動領域兩科的教學,陳老師發現班上李國英同學的國文成績很好,在沒有特別證據顯示李同學的綜合活動領域之表現時,陳老師憑著對於李同學國文成績良好的印象,也給李同學的綜合活動領域成績高分,此為何種效應?
(A)月暈效應
(B)霍桑效應
(C)混沌效應
(D)比馬龍效應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90995
統計:A(188),B(2),C(7),D(14),E(0)

用户評論

【用戶】阿吐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月暈效應」也稱光環效應或成見效應,指在人際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因而表現為在個體的社會知覺過程中,將對方的最初印象不加統整分析就用來判斷、推論此人的其他特質。亦即對於一個喜歡的人,會同時認為他具有其他所有好的特質,甚至你對他的這些特質一無所知亦同。一個懷有偏見態度的人常有此知覺現象,例用教師評定學生操行成績時,不以學生言行舉止為根據,只憑學生學業成績的印象定等級。 

【用戶】阿吐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比馬龍效應這一名詞用在教育領域上,通常是與「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互用,是指教師期望對學生學業成績和智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學生透過教師的表現感受到該期望,並從該期望發展出相對應的自我概念,此自我概念又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最終達到與教師期望相合或相反的表現。畢馬龍效應的過程關鍵在於學生是否能感受到並認同教師的期望,此一關鍵決定了該效應是否在預期的方向上產生,抑或是根本不產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