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14.下列文句解釋,何者正確?
(A)富歲子弟多賴:紈絝子弟行為多半懶散驕縱 
(B)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出現沒有固定時間,也不知他在哪一個鄉里 
(C)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安心定性方可成事,如同斧斤伐木之必然 
(D)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白天所做所為,又將夜裡所存養的清明之氣亡失了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非常困難0.199262
統計:A(65),B(40),C(58),D(54),E(0)

用户評論

【用戶】YHL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A)賴:同「懶」。豐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懶惰。(B)出出進進沒有一定的時間,也沒有人知道它的方向。

【用戶】鄒大欣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原文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翻譯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很繁茂,因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