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剛放下碗箸,便聽見一隻貓頭鷹在西邊牛滌旁的老楊桃樹上叫。說是叫實在不對,我們的語彙實在太貧乏,叫是吵人的,聲音很尖的,貓頭鷹只能用鳴字來形容。古文用雞鳴狗吠來表達,可說各得其所,母雞下了蛋,只能稱鳴,不能稱啼,公雞司晨,可稱為啼也可稱為鳴。詞語約定俗成,自沒話可說,如啼字,本來是痛苦悲哀之詞,公雞鳴,卻叫做啼,也是很不當的。不論如何,我們的語彙愈來愈籠統,欠分別。貓頭鷹幾乎白天看不到,但是一入晚,家屋的樹上牠常來。牠的鳴聲很特別,一聲ㄍㄨˋ──,大概停八秒至十三秒,然後再一聲ㄍㄨˋ──。在寂靜的夜裡聽起來很有詩意。一天裡,只要有一樣愜意的事物入眼入耳或入心,便覺得很滿足。愜意的事物總是有的,或是□□藍天,或是□□冰晶雲,或是□□鳥音,或是一章好書,總有一些愜意的事物入我耳目心中來,因此我每天都很覺得滿意。要挑一挑有哪一天,我不滿意,似乎挑不出來。(節選自陳冠學田園之秋<九月十三日>)
【題組】36.作者對聲音詞的主張,下列何者錯誤?
(A)「叫」,意指吵雜;「鳴」,意指悅耳
(B)作者認為貓頭鷹的叫聲,應用「鳴」
(C)「雞鳴犬吠」,作者認為是很適切的用法
(D)「啼」字悲苦,作者絕不接受公雞司晨叫「雞啼」。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