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11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0-11題。
甲:對翻譯要求完美,幾乎是種苛求。譯者若採「歸化」策略,遷就譯作語言的文化背景,或顧及譯作語言的順暢表現而調整文意,可能被質疑犧牲原文特色與含意;若採「異化」策略,將文意與表達方式按原作樣貌重現,往往被批評為生硬不通。例如翻譯古典英詩,必然會碰到韻腳、節奏等格律,與其保存形式而犧牲文意,不如在中文字數和韻腳上保留彈性。執意押韻卻譯成打油詩,反而得不償失。因此,翻譯不只是把作品移植到另一種語文,還涉及作者與譯者雙方的文化。在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只有「人」能使翻譯在文化交流上產生重要功能與意義。譯者,既是易者,也是益者。「易」,兼具易文改裝、變得容易與人 親 近之 意;「 益 」,則 是 指 作 者 與 讀 者 同 為 翻 譯 的 受 益 者,獲 益 最 大 的 其 實 是 認 真 的譯 者。沒 有 翻 譯,就 沒 有 廣 為 流 傳 的 世 界 文 學,作 者 才 識 無 法 受 到 肯 定,異 文 化之 間 無 法 交 流,將 導 致 自 身 文 化 的 孤 立 與 枯 萎。( 改 寫 自 林 承 勳〈 專 訪 翻 譯 學 家單 德 興 〉 )
乙:翻 譯 從 來 不 是 兩 種 語 言 的 等 值 替 代,而 是 原 文 的 再 創 作。翻 譯 中 文 古 典 詩,有 可 譯 和 不可譯 的 範 疇,但 不 可 譯 範 疇 並 非 無 法 處 理。以 翻 譯 杜甫律詩〈旅夜書懷 〉為 例, 英國 外交官 弗萊 徹為 它套 上英雄 雙韻 體的 古典 英詩外 衣, 呈現 維多 利亞詩歌風格。劉若愚譯「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則試圖透過句式、詞類的平行對應,呈現原詩對仗的部分樣貌。杜甫在詩的末句以「天地一沙鷗」提供聯想意境 ,是 中文 古典 詩「 言 有盡 而意 無窮 」的常 用手 法。 美國 漢學家 宇文 所安 直譯 此句 ,即 試圖 保留 中文古 典詩 簡潔 含蓄 的特質 。 有 其他 翻譯 家 則另 外添 加 「 尋找 庇護所」之意,固然便於英文讀者理解,卻 限制讀者想像而「抑」縮 了詩意。


【題組】10.關於翻譯的認知,下列敘述與甲、乙二文最相符的是:
(A)翻譯工作者將原作以另一種語文轉化時,既是再創作,同時也引介了異文化
(B)翻譯使用「歸化」手法,較易接近完美;使用「異化」策略,較易遭受批評
(C)機器翻譯發達的時代,翻譯工作者的可貴在於成為「益」者,而非「易」者
(D)中文古典詩譯為英文,不可譯的範疇多;古典英詩譯為中文,可譯的範疇多

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