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 以下哪一部作品的時代,與其他三者不同? (A)枕中記 (B)李娃傳 (C)紫釵記 (D)虬髯客傳

【評論內容】

(A) 枕中記: 作者唐沈既濟、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B) 李娃傳:作者唐代白行簡、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C) 紫釵記:作者明代湯顯祖、背景為唐代

(D) 虬髯客傳:作者唐末杜光庭、背景為隋朝

【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 以下哪一部作品的時代,與其他三者不同? (A)枕中記 (B)李娃傳 (C)紫釵記 (D)虬髯客傳

【評論內容】

(A) 枕中記: 作者唐沈既濟、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B) 李娃傳:作者唐代白行簡、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C) 紫釵記:作者明代湯顯祖、背景為唐代

(D) 虬髯客傳:作者唐末杜光庭、背景為隋朝

【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 以下哪一部作品的時代,與其他三者不同? (A)枕中記 (B)李娃傳 (C)紫釵記 (D)虬髯客傳

【評論內容】

(A) 枕中記: 作者唐沈既濟、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B) 李娃傳:作者唐代白行簡、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C) 紫釵記:作者明代湯顯祖、背景為唐代

(D) 虬髯客傳:作者唐末杜光庭、背景為隋朝

【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1.韓愈〈進學解〉曾引用不少聖賢與古籍,以下敘述何者有誤? (A)上規「姚、姒」:指湯、周文王 (B)周誥「殷盤」:指《尚書・盤庚》 (C)「左氏」浮誇:指《春秋左氏傳》 (D)「太史」所錄:指《史

【評論內容】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9223404韓愈〈進學解〉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A) 上規「姚、姒」:虞舜與夏禹兩朝的姓氏

【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8.「以反問表達確定的意思」謂之「激問」,下列選項何者為是?(A)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B)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C)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D)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評論內容】

(一)疑問/懸問:不知道答案。

(二)提問:問句的後面,緊接著答案。

(三)激問/反詰:答案在問題的反面。

-------------------------------------------------------------(A)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提問

【評論主題】22.以下哪一個選項,不會是《論語》所載的「為學」之道?(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評論內容】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用法制政令來開導人民,人民有違法的行為,用刑罰去糾正他們,這樣只是使人民避免觸犯刑罰罷了,他們內心並不知羞恥。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引導,以體制使人民齊一,那麼人民就會知道自己的錯誤之處,而會有羞恥心,能即刻改正。

【評論主題】21.蘇軾〈教戰守策〉曰:「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下列哪一個選項所表達的意思,與上文意思不同?(A)

【評論內容】

燕雀處堂:在住家築巢的燕雀,不知火就要燒到屋梁,完全沒有警覺災禍將至。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毫無警惕之心。

【評論主題】11.韓愈〈進學解〉曾引用不少聖賢與古籍,以下敘述何者有誤? (A)上規「姚、姒」:指湯、周文王 (B)周誥「殷盤」:指《尚書・盤庚》 (C)「左氏」浮誇:指《春秋左氏傳》 (D)「太史」所錄:指《史

【評論內容】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9223404韓愈〈進學解〉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A) 上規「姚、姒」:虞舜與夏禹兩朝的姓氏

【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 以下哪一部作品的時代,與其他三者不同? (A)枕中記 (B)李娃傳 (C)紫釵記 (D)虬髯客傳

【評論內容】

(A) 枕中記: 作者唐沈既濟、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B) 李娃傳:作者唐代白行簡、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C) 紫釵記:作者明代湯顯祖、背景為唐代

(D) 虬髯客傳:作者唐末杜光庭、背景為隋朝

【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 以下哪一部作品的時代,與其他三者不同? (A)枕中記 (B)李娃傳 (C)紫釵記 (D)虬髯客傳

【評論內容】

(A) 枕中記: 作者唐沈既濟、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B) 李娃傳:作者唐代白行簡、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C) 紫釵記:作者明代湯顯祖、背景為唐代

(D) 虬髯客傳:作者唐末杜光庭、背景為隋朝

【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 以下哪一部作品的時代,與其他三者不同? (A)枕中記 (B)李娃傳 (C)紫釵記 (D)虬髯客傳

【評論內容】

(A) 枕中記: 作者唐沈既濟、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B) 李娃傳:作者唐代白行簡、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C) 紫釵記:作者明代湯顯祖、背景為唐代

(D) 虬髯客傳:作者唐末杜光庭、背景為隋朝

【評論主題】22.以下哪一個選項,不會是《論語》所載的「為學」之道?(A)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評論內容】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用法制政令來開導人民,人民有違法的行為,用刑罰去糾正他們,這樣只是使人民避免觸犯刑罰罷了,他們內心並不知羞恥。如果用道德去感化引導,以體制使人民齊一,那麼人民就會知道自己的錯誤之處,而會有羞恥心,能即刻改正。

【評論主題】21.蘇軾〈教戰守策〉曰:「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下列哪一個選項所表達的意思,與上文意思不同?(A)

【評論內容】

燕雀處堂:在住家築巢的燕雀,不知火就要燒到屋梁,完全沒有警覺災禍將至。比喻身處危境而不自知,毫無警惕之心。

【評論主題】11.韓愈〈進學解〉曾引用不少聖賢與古籍,以下敘述何者有誤? (A)上規「姚、姒」:指湯、周文王 (B)周誥「殷盤」:指《尚書・盤庚》 (C)「左氏」浮誇:指《春秋左氏傳》 (D)「太史」所錄:指《史

【評論內容】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9223404韓愈〈進學解〉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A) 上規「姚、姒」:虞舜與夏禹兩朝的姓氏

【評論主題】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A)劉劭《人物志》 (B)揚雄《

【評論內容】

《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

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

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

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

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

「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

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評論主題】1. 以下哪一部作品的時代,與其他三者不同? (A)枕中記 (B)李娃傳 (C)紫釵記 (D)虬髯客傳

【評論內容】

(A) 枕中記: 作者唐沈既濟、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B) 李娃傳:作者唐代白行簡、故事背景唐開元年間

(C) 紫釵記:作者明代湯顯祖、背景為唐代

(D) 虬髯客傳:作者唐末杜光庭、背景為隋朝

【評論主題】22. 請問《周易》八卦中「坎卦」之卦象為何?(A) (B) (C) (D)

【評論內容】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寫了一首《八卦取象歌》幫助人記住八卦的卦象: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評論主題】6.下列有關部首的敘述,錯誤的是哪一選項?(A)夊是拖著步子走路,所以夊部之字或與行走有關,如:夋、夌(B)頁像人頭部的形狀,所以頁部之字多與頭部有關,如:項、題2(C)匚是裝東西的器具,所以匚部之字

【評論內容】1. 匸  ㄒㄧˋ ─2畫,指事,有所隱藏的意思。例:匹、匿、區、匾。 2. 匚  ㄈㄤ  ─2畫,象形,裝東西的器具。例:匝、匡、匠、匣、匪、匯

【評論主題】11.「十口心思,思國思家思社稷;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皇」未使用到的修辭格的是哪一選項?(A)析字(B)頂真(C)雙關(D)複疊

【評論內容】析字 :刻意就文字的形體、聲音、意義加以分析,由此而創造出修辭的方式。十口心合起來為思、寸身言合起來為謝複疊 :同一個字詞、語句接二連三地反復使用

【評論主題】關於下引文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

【評論內容】子路這個人,有人告訴他有過失,就非常喜歡;夏禹聽到人家一句正直的善言,就感激得下拜。大舜又比他們兩人偉大:認為善是天下公共的道理,不把人家的善,看成自己的善,犧牲自己的成見,服從大眾的公意,喜歡採取別人的善,而在自己身上實踐起來;從他微賤時,在歷山耕田,河濱燒窯,雷澤打魚起,一直到做帝王,由前至後,他一生的善,沒有不是從別人那裏採取來的。採取別人的善,而在自己身上實踐起來,這就是幫助別人為善。所以君子的美德,沒有比幫助別人為善更偉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