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資,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上述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以下哪一本著作?
(A)劉劭《人物志》
(B)揚雄《太玄》
(C)王充《論衡》
(D)賈誼《賈子新書》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444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用戶】112上岸 謝謝阿摩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劉劭《人物志》“人物★★,★★★★”...

【用戶】真真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人物志》,曹魏劉邵著,《隋書·經籍志》列入列為「名家類」,具體呈現魏晉時期人物品鑑理論,為魏晉玄學中的重要面向。在《人物志》中,劉邵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劉邵的品評,以中和為最高,講究平淡無味,是為聖人。所謂中和,在於兼具「平淡」與「聰明」兩種層次,聰明為才,而平淡則是生命所展現的境界,已不單純是道德修養的層次,更是對「全幅人性」的審美態度。除中和外,其餘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陰陽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稱為聖人,是君王之才;具體而微,稱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於一才的人,稱為偏材,是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無恆等級別。對於甄別人才,劉邵進而提出「八觀」、「五視」等途徑。「八觀」由人的行為舉止、情感反應、心理變化由表象而深至內裡,反覆察識。「五視」則在居、達、富、窮、貧特定情境中,考察人的品行。

【用戶】ひとりじゃないよ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後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後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後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後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1]。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