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1、下列成語何者正確(A)好高鶩遠(B)金榜提名(C)垂手可得(D)按部就班。

【評論內容】好高騖遠金榜題名

【評論主題】13. 孟子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意在強調:(A) 獨善其身 (B) 兼善天下 (C) 勤儉治國 (D) 社會分工

【評論內容】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孟子•滕滕文公上》 上位者有其該做的事,百姓有其需做的事有。況且一個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種工匠來替他製備,如果一定要自己製作然後才用,這是待天下的人為齊備了生活所需,在路上疲於奔走,不得安寧。所以說:有些人勞費心思,有些人勞費體力。勞費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勞費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評論主題】4. 若要贈送醫師匾額,下列哪一則題辭不恰當?(A) 妙手回春 (B) 術著岐黃 (C) 功著士林 (D) 功同良相

【評論內容】(C) 功著士林 用於對教育界或教育人士的題辭。士林,泛指學界。http://kimogiii.pixnet.net/blog/post/10765132-一般題辭%3E教育界

【評論主題】*閱讀下文後,回答 41--43 題猩猩,獸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設以醴尊,陳之飲器,大小具列焉;織草為履,勾連相屬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見則知其誘之也,又知設者之姓名,與其父母祖先,一一數而罵之。已而

【評論內容】《賢奕編》中有這樣一則故事:猩猩喜歡喝酒。山腳下的人拿出一大壇子酒,旁邊放些飲酒器皿,大小都有,再放些草鞋,一雙雙連在一起。猩猩見此情景,知道是引誘它們上當。它們便指名道姓咒罵那些設圈套的人。過一會兒,有個猩猩說:“咱何不少嘗點?可千萬不能多喝。” 大家用小杯喝了幾口,罵罵咧咧地走開了。又過一會兒,它們轉回來,拿起略大點的杯子喝了幾杯。最後實在熬不住了就用大杯狂飲起來。醉後相互看著嬉笑打鬧,取草鞋穿上。山下的人便來捉它們,連在一起的草鞋讓它們落入山民之手,無一脫逃。 

【評論主題】15.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句中的「無恥之恥」,意思是:(A)不把羞恥心當一回事 (B)不去做羞辱別人的事 (C)遭人羞辱也不覺可恥 (D)能視沒有成就為可恥 (E)能以無羞恥

【評論內容】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第一個恥是名詞:羞恥心

 

第二個恥同上

 

第三個恥字是個動詞,表示「以...為恥」或「視...為可恥」

 

最後一個恥字是名詞:恥辱之意。全句的語譯是:

 

 

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心,若對自己沒有羞恥心感到可恥,就終身不再有恥辱了!

來源:https://yamol.tw/item-15.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請問句中四個「恥」字的詞性為何..-6650.htm

【評論主題】348.〈送李愿歸盤谷序〉一文中,「膏吾車兮秣吾馬」之「膏」字為:(A)名詞(B)形容詞(C)副詞(D)動詞。

【評論內容】膏車秣馬:給車上油,給馬餵料。指準備起程

【評論主題】307.下列「」內詞語解釋正確的選項是:(A)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善柔」意謂對人友善溫柔(B)「居有頃」,倚柱彈其劍:「居有頃」意謂居家土地面積有百畝之大(C)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

【評論內容】(A)便辟: 善於迎合他人。便佞:巧言善辯,阿諛逢迎。善柔:善以和悅或柔媚的情態誘惑人。 (C)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評論主題】306.下列有關孔子言論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A)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敘述孔子強調簡約樸素的生活不會犯下大過失(B)子曰:「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證明孔子贊成「治亂世用重典」(C)子曰:「甚

【評論內容】(B)「刑」同「型」,是典型的意思,君子的行動,遵守國家的憲章制度,考慮是否合乎聖賢的典型。「惠」是恩惠,別人對自己是否給予好處,小人一做事,心中念念不忘就是利益。

【評論主題】254.老子第六十章指出:「治大國,若烹小鮮。」其政治哲學是:(A)法治 (B)人治 (C)無為而治 (D)神治。

【評論內容】若烹小鮮: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評論主題】115.請問下列「」內的選項,何者非狀聲詞?(A)秋風「蕭蕭」(B)樹木何「修修」(C)「關關」雎鳩(D)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評論內容】

乾枯不潤澤的樣子。漢·無名氏·古歌:「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

【評論主題】2. 請問下列各組「」中的字,讀音不同的是?(A)「傷」寒/國「殤」/濫「觴」(B)「饋」遺/慚「愧」/昏「聵」(C)膿「涕」/更「替」/「倜」儻 (D)「盈」滿/「銀」飾/「攖」寧

【評論內容】「攖」寧:ㄧㄥ ㄋㄧㄥˊ,心境平和,不為外境所動。《莊子.大宗師》:「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

【評論主題】11-12 題為題組下列短文有二個空格,請在選項中選出最恰當者: 《詩經》語言精煉,善用簡短的文字說明深奧的道理,或描述複雜的過程,刻畫鮮明的形象。例如<邶風.柏舟>中用11. 來表示決心既定,不可動

【評論內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注釋:攻:琢磨。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評論主題】5. 下列各選項,何者「字形」與「字音」都正確?(A) 齋志以殁 「齋」,音ㄐㄧ (B) 聲名狼藉 「藉」,音ㄐㄧㄝˋ(C) 鳩工庀材 「庀」,音ㄅㄧˇ (D) 越俎代庖 「俎」,音ㄗㄨˇ

【評論內容】「齎」志以歿:音ㄐㄧ,懷持鳩工庀材:音ㄆ|ˇ。庀:準備、具備。招集工匠,準備材料。

【評論主題】2. 下列成語,何者用字完全正確?(A) 儒子可教 (B) 不甘勢弱 (C) 光怪路離 (D) 杳如黃鶴

【評論內容】杳如黃鶴:現比喻無影無蹤或下落不明

【評論主題】14. 《韓詩外傳》:「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子諫曰:『嗜魚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於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免於相,長自給於魚。』此明於為己者也。」下列選

【評論內容】「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原文:天長地久。(人們總是讚嘆天地的久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為什麼可以長久存在呢?那是因為它知道萬物都是相互依存而生的。所以天地孕育萬物,視萬物為生命共同體而不自私獨生,才能夠長久生存。)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也一樣地,把百姓、後世子孫和賴以生存的環境都當作生命共同體來看待。遇到危機不先閃避,而是置生死於度外先去處理危機。當危機解除了,他就能和整個生命共同體一起存活下來了。)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難道不是因為他不自私嗎?因而能保全他的一切。)

【評論主題】14. 《韓詩外傳》:「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子諫曰:『嗜魚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於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免於相,長自給於魚。』此明於為己者也。」下列選

【評論內容】公儀休是魯國的宰相﹐他很喜歡吃魚,很多人爭著買魚送給他,公儀休都謝絕了。他的弟弟勸他說:「你那麼喜歡吃魚,但卻都拒絕了,原因為何?」公儀休回答:「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才不能接受。假使我收下來就要遷就別人;遷就別人,就可能犯法;犯了法,就會喪失相位;喪失了宰相位置後,就沒有人會送魚給我,屆時我也沒有宰相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接受,就不會喪失相位。即使我喜歡吃魚需要花錢﹐我也可以拿宰相的俸碌,天天買魚吃。」這就是公儀休明白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明白與其靠別人為自己效勞﹐倒不如倚靠自己直接行動。

【評論主題】12.《荀子‧解蔽》:「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下列選項,何者解說適當?(A) 「心」有貯藏、記憶的功能,但有時會出現失憶空白的現象。(B)

【評論內容】虛:心可以藏、亦可以志(識,即記憶)、亦可以虛(儲藏舊知,不拒新知)一:心可以兼知、亦可以專一、專精

【評論主題】11. 傅統先〈人格之發展〉:「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所以孔子對他非常景佩,不絕的贊揚說:『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也』,也是這個道理。」下列各選項,何者與上文意思不

【評論內容】(A)可以一起研究學問的人,未必可以走向同一條道路;可以走同一條道路的人,未必可以在這個領域上有成就;可以在這個領域上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同權衡實事的做為。                     修道的過程如顏回所說的「博我以文」就是「學」,可以共學的人如孔子弟子三千,何其多,都是共學者。「約之以禮」就是「適道」,共學的人未必願意肯「約之以禮」—非禮勿視、聽、言、動,這是要戰戰兢兢、二六時中,如果是為作官發財而求學的人,不會接受這樣的教育。到「如有所立」,已經是修得很好了,可是還要能夠隨時通權達變,無事則靜—中、有事則應—和,才叫中庸之道,所以顏回說是「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因為這個境界是究竟涅槃,是聖人的境界,遇到無道的時候,還得要「其愚不可及也」,不是可以與人商量的。來源:http://blog.xuite.net/tanshannw/wretch/116667894-子罕九-29

【評論主題】閱讀以下短文,回答第 6-7 題:《左傳‧昭公七年》:「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題

【評論內容】(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誠惶誠恐,第一次是彎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時我總順著牆根走,也沒有人敢侮辱我。不管是煮稠粥(饘粥)還是稀粥(鬻ㄩˋ粥),都是在這個鼎裡,只要能糊口就行了。

【評論主題】10.下列何者不當動詞用? (A)夜「縋」而出 (B)朝「濟」而夕設版 (C)「闕」秦以利晉 (D)掌北門之「管」

【評論內容】北門之管:用以喻軍事要地或守禦重任。管,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