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13.下列關於「外部效果」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外部效果也稱為外部效益 (B)正面的外部效果,又稱為外部成本 (C)負面的外部效果,又稱為外部成本 (D)佔用公共空間,以利私人車輛停放,係屬於外部

【評論內容】

外部效果

現代社會中,工業化導致某些經濟行為,除了對自身產生影響,也影響到他人,稱為「外部效果」。 對他人產生有利的影響,為「外部效益」。 對他人產生不良的影響,為「外部成本」。

【評論主題】21. 下圖為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特區分布圖,請問:丙為下列何者?  (A)廈門 (B)深圳 (C)海南 (D)珠海。

【評論內容】中國經濟特區:包含:深圳、珠海、汕頭、廈...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答案為乙,因為與台灣位於.....看完整...

【評論主題】題組二:附表是臺灣清帝國早期與晚期經濟發展的比較,請根據表中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題組】34.造成附表中前期與後期差異的原因為何? (A)渡臺禁令,劃界封山 (B)英法聯軍之役,開港通商 (C)戴潮

【評論內容】

1684年,清朝於台灣設台灣道、台灣府等行政區劃或地方政府。因清朝採行鎖國政策,台灣本來與日荷西英等外國的頻繁貿易,也相同中斷,而此階段台灣所有貿易均來自國內各省。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國力日衰,鎖國政策遭到西方列強挑戰。多次戰敗後,中國簽訂多款通商條約。而與台灣有關的有:1858年之「天津條約」;規定台灣開放淡水及安平港為通商口岸、1863年,雞籠(今基隆)正式開港、1864年:打狗(今高雄)正式開港。這些外交條約除了規範通商口岸開設相關事務外,也設置了如打狗領事館等駐台外交機構,也出現洋行、幫辦。1867年,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平埔族族長卓杞篤締結《災難救助條約》,則是台灣外交關係的新葉。

19世紀中期,台灣涉外關係除了官商來往之外,宗教事務也是其中很重要部分,這些藉由外交關係進行的傳教事務,如英國長老會馬雅各開始在台灣南部傳教及加拿大長老會差會的馬偕淡水傳教,都影響台灣甚鉅。

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日本政府與清朝締結《北京專約》,清被迫承認日本的行動為保民之舉,給予難民撫恤及購買日軍修築之房舍道路共50萬兩。這次外交事件,促使清廷取消內地人民渡台耕墾禁令,台灣正式全面開放。

【評論主題】【題組】22.④ 為哪座水庫?(A)翡翠水庫 (B)石門水庫 (C)日月潭水庫 (D)曾文水庫

【評論內容】

曾文水庫是台灣嘉義縣的一座水庫,位...

【評論主題】15.有關韓戰的敘述,下列何說法最正確? (A)韓國於韓戰後分裂為南、北韓 (B)在沒有蘇聯與中共的支持下,北韓軍隊仍南下引發長達3年的戰爭 (C)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 (D)以美軍為

【評論內容】

韓戰(西元 1950 ∼ 195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朝鮮以北緯 38 度為界,劃分為南、北兩部分,由美、蘇分別占領。 西元 1948 年大韓民國(南韓)成立,由親西方的李承晚總統執政;同年,蘇聯支持的金日成組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西元 1950 年,北韓攻打南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以武力制裁北韓,麥克阿瑟率領聯合國軍隊登陸仁川,直抵鴨綠江,此時中共派志願軍參戰(抗美援朝)。 由於中國參戰,導致美國重新評估東亞局勢,唯恐戰爭進一步激化為世界大戰,杜魯門總統下令打一場「有限的戰爭」,麥克阿瑟與杜魯門總統意見相左,被撤職返回美國,留下「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名言。 西元 1953 年蘇聯領袖史達林去世,美國新總統艾森豪(諾曼第登陸戰的統帥)強勢反共。在此局勢下,南北韓雙方於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 美國:美國新總統艾森豪強勢反共,使反共主義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美國國內的政治主流,促成美國與日、韓、菲簽訂雙邊防禦條約。 中國:中共的參戰使中蘇關係更加密切,蘇聯從西元 1952 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建設工業,為中國的工業化打下基礎。 臺灣:韓戰的爆發及中國的參戰使美國體會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於是將臺灣納入防禦體系。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宣布臺海中立化,並提供大量援助,使國民黨政府由遷臺初期的風雨飄搖,轉危為安。 日本:韓戰期間美軍在日本採購大量物資,對日本的經濟復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在麥克阿瑟指示下,日本組織警察預備隊(自衛隊前身),為日本日後的再武裝化留下伏筆。

【評論主題】28. 日治時期,使嘉南平原農產量大增的水利設施是何人設計?他所興建的水利工程為?(A)後藤新平,嘉南大圳 (B) 後藤新平,日月潭水利工程 (C) 八田與一,日月潭水利工程(D)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

【評論內容】

嘉南平原早期為旱地,有鹽鹼化與暴雨洪水的問題,故無法進行農作的大規模種植。八田與一在對嘉南平原進行實地調研後,便著手進行烏山頭的建設工程。烏山頭水庫主要攔截曾文溪的支流官田溪,利用上游窪地來加固蓄水建成,但曾文溪的水量本就不足,故八田與一還推行所謂的三年輪作給水法,分為三區輪流種植水稻、甘蔗與雜穀。 嘉南大圳在烏山頭水庫建成後,可以灌溉的地區從雲林、嘉義、台南與高雄地區,是南部最大的灌溉水利工程。

【評論主題】【題組】24. 在回台灣之前,小勛想要到大堡礁朝聖一下壯觀的珊瑚礁群,則他應該前往何地?(A)①(B)②(C)③(D)④

【評論內容】

大堡礁(英語: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於南太平洋的澳洲東北海岸,它縱貫於澳洲東北昆士蘭州外的珊瑚海,北從托雷斯海峽,南到南回歸線以南(約南緯10°至南緯24°),綿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寬處161公里。約有2,900個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分佈在約344,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自然景觀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離海岸最遠有241公里,北端較靠近,最近處離海岸僅16公里。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在礁群與海岸之間是一條極方便的交通海路。風平浪靜時,遊船在此間通過,船下連綿不斷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為吸引世界各地遊客來獵奇觀賞的最佳海底奇觀。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

【評論主題】15.下表中對於集約農業和粗放農業的比較,哪一項正確? (A)甲(B)乙(C)丙(D)丁。

【評論內容】集約式農業粗放式農業土地利用密度高土地利...

【評論主題】36.近代中國的對外關係,由閉關自守走向商埠開放、由宗藩關係步入國際社會,這是從哪一個戰爭開始的?(A)鴉片戰爭 (B)中法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評論內容】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是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至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期間,清朝和英國由於外交觀念和貿易政策上的衝突而爆發的戰爭。戰爭以鴉片貿易為導火索,以英國遠征艦隊炮擊清朝為起點,最後以清朝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告終。此場戰爭是近代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船堅砲利迫使清政府打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共認為,鴉片戰爭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一個歷史轉折點,使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變化。

【評論主題】31.清代中期後,對外條約中何者與臺灣關係最密切? (A)《中俄北京條約》 (B)《南京條約》 (C)《璦琿條約》 (D)《馬關條約》。

【評論內容】

馬關條約

同稱:「馬關條約」、「馬關割臺」。 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敗逃,日本準備採取「直衝威海衛並攻取臺灣」的策略。 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議和之際,日軍已攻陷澎湖。《馬關條約》簽訂之前,部分朝臣認為非割地不能和局,部分朝臣則強烈反對割地。光緒皇帝說:「臺灣割則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 西元 1895 年(光緒 21 年),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下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及附屬島嶼全部割讓給日本。 康有為聯合各省舉人「公車上書」,認為「棄臺民即散天下」,要求清朝拒和、遷都、變法。臺籍京官、翰林舉人,聯名上陳直言:「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臺灣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丘逢甲血書:「萬民誓不服倭」。 清廷曾電諭李鴻章將「三國干涉還遼」模式擴及臺灣,暫緩批准和約;但李鴻章等主和派反對廢約再戰。 清廷諭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率在臺官員內渡,派李鴻章之子李經方來臺辦理割讓事宜。西元 1895 年,李經方在基隆外海日本軍艦上完成割讓臺灣手續。 

【評論主題】【題組】22. 北伐期間,日本曾出兵某地,殘殺中國外交人員及軍民,位於哪一區?(A)甲(B)乙(C)丙(D)丁。

【評論內容】濟南事件,又稱濟南慘案、五三慘案,是1928...

【評論主題】3.「英國可以在中國的通商口岸劃定一塊區域,供英國人居住、經商,而後竟不受中國政府管轄,無異是『國中之國』,這樣一來是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請問:上文所述是中國給予英國的何項特權?(A)協定關稅 (

【評論內容】

租界,是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歐美列強在東亞國家的通商口岸開闢、經營的居留、貿易區域。其特點是外國人接管和創建了當地的行政管理權及其他一些國家主權,並主要由外國領事或由僑民組織的工部局之類的市政機構來行使這些權力,從而使這些地區成為不受清朝政府行政管理的。打開和世界通話的窗口。

一、成因

1845年11月29日,中國上海出現了第一塊租界。由於與被割讓的領土不同,租界在名義上其領土仍屬出租國,並且自身不具備治外法權的屬性。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內文列明英國人有權居住在上海,南京條約《善後事宜清冊附粘和約》(即《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或稱《虎門條約》)規定「……中華地方官應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勢,議定界址,不許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於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賃……」作為地方官蘇松太道宮慕久依約和英國管事官簽訂《土地章程》。

這份《上海租地章程》,有文如下:「……為曉諭事:前於大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奉到上諭內關:英人請求於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許其通商貿易,並准各國商民人等摯眷居住事,准如所請,但租地架造,須由地方官憲與領事官體察地方民情,審慎議定,以期永久相安……」

舊中國二十七個外國租界中還有廈門鼓浪嶼租界,天津美租界(後併入英租界)、比利時租界、義大利租界、廣州沙面租界等都存在中國當局主動出讓外國作為租界使用的情況。就如1843年在廣州,英國本想租用地塊是十三行對岸河南的數十畝田地,清廷當局並無異議,然而地方鄉紳「會齊四十八鄉,集約二千餘人」大肆反對徵地,英方並無付諸暴力,同意放棄選擇,所以後來直到1859年7月才正式與法國共同由清廷政府處租獲沙面。

中華民國二次革命時期,袁世凱的北洋政府為解決革命黨人在法租界進行對抗政府的活動,於1914年4月7日與法國駐上海領事簽訂一份條約如下:1、法國承諾中華民國:法租界不得窩藏革命黨,一有查出,立即逮捕法辦、或驅逐出境;2、中華民國政府同意:法租界面積擴展至15150畝。

可見由於內部政治等因素,中方政府不止一次自願甚至是主動劃割租界予外國,並非單純所謂外強威逼而已。而深層次上,有認為租界是外資嚴重不信任資金投放地司法狀況而產生的。

二、管治

1. 制度架構

租界的行政自治權限制了租讓國在其區域內行使行政權,部分租界甚至還有立法權限(《中國人權發展紀錄》,第一章第5節)。租界的領土主權所有國將租界視爲外國管轄下的領土,不敢輕易干涉租界內部事務,更別提軍隊、警察開駐,因此難以對租界內的行爲進行司法活動,要從租界引渡犯罪的非租界使用國公民一般就會很困難。這個特點也往往令租界成爲一些異議份子或戰爭時期平民的避難場所。

不過翻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又有規定「英國人犯罪,依英國法律管;中國人犯罪,依中國法律管。」在1850年代,上海租界裡的英美巡捕,每次抓到中國人犯,都是會移交給上海縣的清朝衙門辦理,每日大約有20起刑事案件,但是上海縣衙門藉口不識英文案卷,往往草率放人。重獲自由者往往會再潛入租界繼續犯罪,為此西人很不滿上海衙門的審理手法。

與近代各國在北京設立的東交民巷使館界不同的地方在於,租界是許可外國人(不僅是外交人員)進行任意不違反國籍所屬國法律的活動。換言之就是租界內的活動可能有違反租借地所在國法律的行爲。同等性質的還有「居留地」。

2. 管治機構與相關隊伍

在1876年以前與中國有關的所有租界條約中,外國人居留地都只有土地的租賃使用權,而沒有佔有權。太平天國時期,其將領李秀成曾率兵攻至上海近郊,由於太平天國早先的政治領袖楊秀清曾公開要求外國不要插手干涉太平天國的活動,被外國人解讀為不支持本國勢力在中國的存在,因而他們在租界組織了「洋槍隊」,協同巡捕維護租界安全。原來租界沒有中國人居住,由於富商逃難而入,導致租界當局藉口人滿為患,擴大地界;藉口維護華洋雜居現象後的治安,設立員警和法庭;這些原本只屬於國家機關的行政機構不斷發展,並最終形成「工部局」(Municipal Council的中文譯名)。

後來,工部局成為一個擁有軍隊、警員、監獄和法庭的租界行政機構,又有徵稅、審判、管理市政設施、教育、衛生等各項權力,成爲租界事實上的政府。這套制度在上海完善後,被推廣到其他口岸。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使之合法化。

中國公共租界出現了近代歷史上具有警察意義的公務員——「巡捕」。巡捕的組成不僅包括租界使用國公民,印度人、越南人、中國人也有擔任巡捕的紀錄。巡捕以租界使用國的法律為基準,加上部分中國籍巡捕存在有針對本國公民濫用職權等違法行爲,故而經常被當地人稱爲「漢奸」、「走狗」等具有民族主義情緒的稱呼。

三、影響

租界一般分佈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於貿易活動的城市中,換言之就是外國資本主義能夠進行經濟活動的地點。由於租界的特點,外國人多願意在租界投資辦廠或從事貿易活動,此外也建立教堂進行傳教、開辦具有本國特點的學校、醫院、墳墓等附屬設施。因而租界的經濟文化繁榮程度往往遠高於其周圍的地區,依照城市發展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爲該城市的商業中心,並以租界為中心向外慢慢擴張,為城市留下有別於傳統文化的,濃厚的外國特色。並成爲拉動城市部分相關行業發展的契機。對於相當多曾經是通商口岸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幾何中心一般都有租界的影子,可見租界對部分城市區位因素的影響。

租界的法治清明亦直接促進大清施行司法改革。當年西人向清政府明著說:「只要大清國改善司法公正問題,我們可以歸還租界」。這件事直接刺激滿清政府啟動晚清司法改革,廢除了凌遲、梟首等一系列野蠻酷刑,並初步建立大清國律師制度和人權保護的框架。

【評論主題】29.(一) 反攻日本的戰略、(二)反攻緬甸的戰略、(三)戰後日本應無條件歸還東北及臺灣。上述為某場會議的內容,請問此場會議的參與領袖應為? (A)威爾遜、勞合喬治、克里蒙梭 (B)羅斯福、邱吉爾、史

【評論內容】

羅會議(英語:Cairo Conference),代號「六分儀」會議,亦稱第一次開羅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4次高峰會議之一,會期為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由英國、中國、美國在埃及王國首都開羅召開,英國首相邱吉爾、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美國總統羅斯福出席,商討反攻日本的戰略及戰後國際局勢的安排,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會後公佈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一切侵佔的土地,塑造戰後東亞的新局勢。開羅會議確立中國成為世界四強的地位,對中國政治上意義重大;戰略方面,雖然會上決議和承諾許多未予實行,行動計劃一再延期和更改,最終仍達成中、英、美三國聯手反攻緬甸的目的。

【評論主題】【題組】33.為了避免電報被攔截導致消息走漏,發報員將內容做了些掩蓋。請問:電報中●國應該是指哪個國家?(A)法國 (B)美國 (C)俄國 (D)英國。

【評論內容】

由1.中立、2墨西哥也會重新收復在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失去的國土,可以得知其掩蓋的國家是美國。

【評論主題】40.下表有關紐西蘭的南、北島的比較,何者正確?  (A)(B)(C)(D)

【評論內容】A、C、D答案都相反。B正確(紐西........

【評論主題】20. ( )南宋首都定於何地?(A)臨安 (B)汴京 (C)洛陽 (D)大都。

【評論內容】金人領袖完顏阿骨打建國號大金。宋徽宗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