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71.徐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撰寫了一條單元目標: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此一目標屬於情意領域的哪一層次?(A)反應 (B)接受 (C)評價 (D)組織

【評論內容】定義包含態度、感情、欣賞的教學目標,都是屬於此領域的目標。Krathwohl提出五個層次:1. 接受(receiving):對特定事物或活動表示關心2.反應(responding):經由某種參與的形式表示出對事物的反應3.鑑賞(valuing): 對特定事物透過正反面的態度表示贊成或反對4.組織(organizing):遇到多種價值需要判斷的情況時可以組織並決定孰重孰輕5.整合(characterizing):學習者持續的依據所接受的價值行事,並將這種行為融入自己的人格之中這些情意的目標本身是很難用可觀察及可評量的詞.....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22. 當問題以正向的框架(positive frame)呈現時,決策者會傾向選擇何者選項?(A)較肯定的選項 (B)較不確定的選項 (C)較有趣的選項 (D)較複雜的選項。

【評論內容】Positive frames tend to elicit positive feelings and result in risk taking and proactive behavior. Negative frames tend to elicit negative feelings and result in risk aversion and reactive behavior. Stress and the pressure of time amplify both.

【評論主題】17. 關於現實治療法的敘述,何者為非?(A) 3R: right, responsibility, reality三不: 不懲罰、不放棄、不接受評斷(B) Glasser認為人的腦可以分為舊腦及新腦

【評論內容】

 現實治療是葛拉塞(William Glasser)於一九六五年所提出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現實治療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下列四點:(1)人有基本的心理需求,包含愛與被愛、價值感、自由及樂趣需求。這些需求是人類所共有,但是每個人滿足需求的內涵與方式則不一,後者即所謂的慾望,具有個別差異性。人的行為即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或慾望。(2)個體的需求或慾望受挫時,個體會出現各種行為來因應此挫折,以設法滿足需求。(3)個體的行為包含四個成分:行動、思考、感受與生理反應。四者一體,然而個體能主動控制的成分為行動和思考,尤其是行動部分,是最容易由個體主控。(4)行為由內在需求與慾望所促動,大部分是自己的選擇。葛氏並以「控制理論」來說明行為發生...

【評論主題】12. 「人一生下來就要面對二個巨無霸,也就是他的父母親。因此父母指責孩子時,他們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無是處。」出自下列哪一位學者?(A) 布魯納(B) 霍爾(C) 阿德勒(D) 巴納德

【評論內容】

(四)自卑感優越感

阿德勒說:「人一生下來就要面對二個巨無霸,也就是他的父母親。因此父母指責孩子時,他們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無是處。」人在開始生活時即具有自卑感,自卑感是每個個體都有的。這種自卑感激起個體產生追求補償力量,這種力量便成為個體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一個健康、正常的人,當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撓時,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門路,爭取優越感。

自卑感來源:

1. 器官卑劣: 器官卑劣容易構成自卑感,因此先天缺憾的人由於受環境壓力的影響容易產生自卑感,如果一蹶不振就變成自卑情結。

2. 溺愛: 寵壞的兒童,由於溺愛使他相信自己每次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一切以自己為中心,長大後變得自私自利缺乏社會興趣容易發生自卑感。

3. 忽視: 在社會成長過程中,“忽視”會使兒童感到自己毫無價值,引起他們憤怒並使他們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從此容易產生自卑情結。

【評論主題】25. 針對葛妮(M. Greene)《教師即陌生人》(Teacher as Stranger)一書的教育哲學,下列哪一項才是老師最重要的工作?(A)老師應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最好不要涉入學生糾紛(B

【評論內容】

「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為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M.Greene(1973)《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Teacheras Stranger: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中所提出,其主張教師須透過哲思來釐清自我意識,且應如返鄉遊子般,以嶄新的視野來覺察生活中的每一天,同時透過教育的歷程,也讓學生能自我覺察、自我選擇、自我實現,進而提升自我意識。本文藉由理論分析的方法,首先探討「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產生的背景,接著討論隱喻的意涵,再進一步引申出對當代教師教學的啟示。本文的啟示如下:(1)教師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及境遇;(2)教師應關注學生是獨特的生命個體;(3)教師應透過哲思建立自我的教學立論;(4)教師須像「返鄉遊子」重新體悟教學;(5)教師可透過藝術開啟學生嶄新的生命視野;(6) 教師應哲思抉擇教學活動的價值規準;(7)教師應使師生雙方皆能提升自我意識。

http://contemporary.cere.ntnu.edu.tw/index.php?id=55

【評論主題】71.徐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撰寫了一條單元目標: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此一目標屬於情意領域的哪一層次?(A)反應 (B)接受 (C)評價 (D)組織

【評論內容】

定義

包含態度、感情、欣賞的教學目標,都是屬於此領域的目標。

Krathwohl提出五個層次:

1. 接受(receiving):對特定事物或活動表示關心

2.反應(responding):經由某種參與的形式表示出對事物的反應

3.鑑賞(valuing): 對特定事物透過正反面的態度表示贊成或反對

4.組織(organizing):遇到多種價值需要判斷的情況時可以組織並決定孰重孰輕

5.整合(characterizing):學習者持續的依據所接受的價值行事,並將這種行為融入自己的人格之中

這些情意的目標本身是很難用可觀察及可評量的詞句寫出。

例如:我們常會描述「學習者具有偉大的愛國情操」對於這樣的描述,基本上無法用具體而可觀察的語詞來鑑定學習者是否達到如此的目標。

又例如:「學習者會欣賞自然之美」...

【評論主題】5. 下列哪些策略較能有效鑑定身心障礙資優學生? 甲、與障礙同儕相互比較 乙、鑑定潛能而非已顯現的能力 丙、依據標準化流程,靈活運用各種測驗 丁、對於障礙學生的突出表現,給予更大比重的評價(A)甲乙丙

【評論內容】

丙: 應採多元評量,依學生個別狀況採取標準化評量、直接觀察、晤談、醫學檢查等方式,或參考身心障礙手冊記載蒐集個案資料,綜合研判之。

【評論主題】23.國民教育階段資賦優異教育之實施,下列方式何者未納入其中? (A)分散式資源班 (B)巡迴輔導班 (C)特殊教育方案 (D)集中式編班

【評論內容】

(D) 2.國民教育階段資賦優異教育之實施,下列方式何者未納入其中? (A)分散式資源班 (B)巡迴輔導班 (C)特殊教育方案 (D)集中式編班

第三十五條(資賦優異教育之辦理方式)

 

  國民教育階段:採分散式資源班、巡迴輔導班、特殊教育方案辦理。

 

 

3.根據我國現行之「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實施方式之中: (1)集中式特殊班 (2)分散式資源班 (3)巡迴輔導班 (4)特殊教育方案, 國民小學階段可以採取哪些方式實施資優教育? 234。

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得設特殊教育班,其辦理方式如下:

 

  一、集中式特殊教育班。

 

  二、分散式資源班。

 

  三、巡迴輔導班。

...

【評論主題】1. 說明下列名詞的含義(每題 5%,共 20%)【題組】(1) 內轉換(internal conversion)

【評論內容】

(記:宋范王蔡 à送飯碗菜  )

【評論主題】教學目標何者正確(A)培養興趣(B)發表感想(C)作者生平寫作動機(D)說出本文大意

【評論內容】行為目標,係由英文Behavioral Objectives一詞迻譯而來。做教師的在準備教學時,往往先擬訂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目標的敘寫,常失之寬泛,意義含糊籠統;教學完畢,無法斷定是否已達成目標。行為目標,是要求將此項教學目標敘寫得較為具體明確,可以從學生的行為表現上看得出教學的結果來。故所謂行為目標的行為也者,是指學生所能表現的動作而言。美國學者衛特摩博士它(Paul Whitmore)說:「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要在教學完畢時,在學生行為上可見且能量度的現象,否則無由證明目標是否達成。」自西元一九五六年,布魯姆(B. Bloom)發表「教學目標分類學」手冊(一)-認知領域之後,一九六三年,羅拔.梅格博士(R. Mager)編寫「怎樣擬訂教...

【評論主題】關於短期記憶,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A)容量很小,只有約7個單位。(B)如果不持續注意,維持的時間不超過半分鐘。(C)利用意元集組(chunking)策略,短期記憶的容量可以倍增。(D)經過精緻性覆誦

【評論內容】利用意元集組策略,並不會增加短期記憶容量,但可以增加記憶容量之廣度。(林生傳。教育心理學。五南)

【評論主題】22.以常識性知識為研究對象,主要在探討人們日常生活的態度與行為,亦即人們如何瞭解生活世界的意義。請問這是採取哪一種理論觀點來研究教育?(A)結構功能論 (B)符號互動論 (C)後現代主義 (D)俗民

【評論內容】

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主要思想家葛芬柯(H. Garfinkel)認為,社會學應強調日常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例行活動,和人們對這些活動背後的瞭解,這種探究法稱為俗民方法論。這是一種觀點,也是一組檢查的程序,可用來發現一些人們使日常生活經驗合理化的藉口。

人們通常以定型而連續的方式來體驗社會生活,人類生活之所以有秩序,乃因:

第一,每天的生活中個人的行為都是根據普通常識的想法,亦即人為社會是獨立而客觀存在的;第二,社會具有規則,而人們被迫要辨認這些規則。

俗民方法論的重點並不在於那些互動規則,而是在於規則所影響的人類行為。科學的理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只有使人類的行為更難以瞭解。因此,從現實的立場來看行為,會更切實地描述人類互動的行為過程。

【評論主題】35.英國學者亞秋兒(M. Archer)提出型態生成論(morphogenesis)的三階段以解釋教育制度的產生和的變革,並不包含下列哪一階段? (A)結構制約(structural conditi

【評論內容】

亞秋兒(M. Archer)提出型態生成論(morphogenesis)的三階段以解釋教育制度的產生和的變革

(1)結構制約(2)社會互動(3)結構精緻化

記: 亞秋(要)生子,(所以)約互動(得)精子

【評論主題】6.「美學」在哲學的架構上屬於下列何種領域?(A)形上學(B)知識論(C)價值論(D)本體論

【評論內容】

價值論=價值哲學,係指研究價值的學問,其範圍包話:

範疇

邏輯學

道德哲學

美學

宗教哲學

追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