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題組】(2)具體說明你判斷的依據。(3%)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26728
統計:A(8),B(9),C(145),D(408),E(0)

用户評論

【用戶】Chia-hsun Lee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班克斯(James.ABanks)以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發展的歷史為背景,描述並歸納了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單一種族階段、多元種族研究階段、多元種族教育階段、多元文化教育階段、制度化階段。並強調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取向是促使每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種族、文化和性別團體的學生能夠享有公平的學習機會,幫助所有學生獲得未來跨文化社會中所需的民主價值觀、信念、知識、技能和態度。

【用戶】林嘉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模式1. 貢獻模式:主張在特殊節日或適當機會,將教科書所忽略的優勢族群之外的民族英雄、節慶與片段的文化加入主流課程中,或是教師透過講授、經驗安排、展覽活動,讓學生接觸少數民族的文化。2. 附加模式:不改變既有課程模式,以一本書、一個單元或一門課的方式,將族群文化、概念、主題和觀點納入主流課程中。3. 轉型模式:完全超越課程附加的方式,強調課程結構、本質與基本假設的整體改變,從不同族群和文化團體的觀點,來探討概念、問題和事件。4. 社會行動模式:以社會事件或歷史事件為焦點,來統合各族群的觀點、經驗或感受。它除了讓學生從不同族群的觀點探討社會重要議題,並進一步針對社會問題作成決定,採取反省性...

【用戶】林嘉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Banks 主張的課程發展模式:1.貢獻模式 (contribution approach)把焦點置於英雄、節慶及不相關的文化因素上面。2.添加模式 (additive approach)不改變課程結構,把民族有關的內容、機會、主題、和觀點納入課程之中。3.轉化模式 (transformation approach)改變課程結構,使學生採用不同民族和文化團體的觀點,來看機會、問題、事件和主題。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4.社會行動模式 (social action approach)讓學生針對社會問題作成決定,協助此類問題解決,由於改革輻度較大,執行可能不易。

【用戶】林嘉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此一階段又比轉化取向更高一層,除了採取轉化取向的方式之外,又增加對種族問題、性別、階級、概念、及社會論提的省思,並在該論題討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反省思考的決策之後,能採取行動,將改革理念付諸實現,讓學生針對社會問題作成決定,協助此類問題解決,由於改革輻度較大,執行可能不易。此取向結合了變換取向,又增加了種族、族群問題及社會論題的醒思。並在問題討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反省思考之後,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