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 下列何者盛行於宋代?
(A)鼓吹
(B)崑曲
(C)南戲
(D)北管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74576
統計:A(67),B(50),C(168),D(23),E(0)

用户評論

【用戶】fanty1030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崑曲是中華戲曲之一,發源自元末明初,發源地為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崑曲是流傳於蘇州、上海、無錫一帶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1][2]。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6%E6%9B%B2

【用戶】歆翎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鼓吹,又名鼓吹樂,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稱為鼓吹曲,是古代使用鼓、鉦、簫、笳等樂器所合奏的一種樂曲。鼓吹曲,漢世已有,探其淵源,來自於北狄樂。樂府詩集引劉瓛所定軍禮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鳴笳以和簫聲,非八音也。」班壹,是秦末避居樓煩。以遊牧起家,在漢惠帝年間,出入弋獵,以旌旗鼓吹壯其聲勢。後來漢代北邊的軍士,也用鼓吹做為軍樂,以壯聲威,激勵士氣。朝廷也用鼓吹樂,以宴享功臣。今依鼓吹樂的運用方式,可區分為四類:一為短簫鐃歌,是用於征戰凱旋時,作為郊廟的軍歌。今存漢鐃歌十八首,如朱鷺、戰城南、有所思等,但歌辭中多雜以和聲,辭意難曉,今有王先謙漢鐃歌釋文箋正一書。此外,尚有務成、黃爵、玄雲、遠期等有題無辭。一為黃門鼓吹,是漢天子宴樂群臣時的食舉樂,共十七首。一為騎吹,是車駕從行所奏的樂歌;今雜於短簫鐃歌中,已無從分辨。一為橫吹,是軍中馬上所奏的樂曲。今所存者,有梁樂工所收集的北歌,稱為梁鼓角橫吹曲,共三十六曲,有詩六十六首,為南北朝時北朝的胡歌,其中木蘭詩一首,尤膾炙人口,且與南朝的吳歌、西曲異趣。

【用戶】歆翎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南戲喺南北宋交接年間嘅浙江溫州(當時名永嘉)誕生,所以稱為「溫州雜劇」或「永嘉戲曲」。元朝末年南戲發展到顛峰,取得當時劇壇嘅統治地位。明初時期逐漸被新興嘅昆山腔所取代,並且演化為明清嘅主要戲劇——「傳奇」。n根據明代祝允明嘅《蝟談》記載:「南戲出在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而徐渭同喺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完成嘅《南詞敘錄》一書中記載:「南戲始於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兩種實首之……其盛則自南渡,號曰『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n北宋時嘅溫州係繁榮嘅港口城市,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之後商品經濟更加活躍。原本喺農村流行嘅民間歌舞小戲同埋里巷歌謠進入城市,業餘戲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