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8.小祥學習量詞時,知道動物常用「一隻」來計量,因此,錯誤的將人也說成一隻人。這種現象應如何解釋?
(A)過度學習
(B)過度抽象化
(C)過度規則化
(D)過度具體化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89617
統計:A(417),B(65),C(4481),D(74),E(0)

用户評論

【用戶】馬拉恬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過度學習效應是由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提出的,主要含義是一個人要掌握所學的知識,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通過反覆練習,才能得到鞏固。也就是指,人們對所學習、記憶的內容達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式後,如果再用原來所花時間的一半去鞏固強化,使學習程度達到150%,將會使記憶得到強化。  過度類化認知過程中的分辨、分析、綜合運作,形成語音知覺磁吸或知覺類化(劉惠美,本冊)。也就是說,幼兒過度類化指貓為「汪汪」是一種認知運作的結果。研究者同意,過度類化是詞彙太少所發生的情形(曹峰銘,本冊)。但也有研究指出,過度類化不是發展必有的現象(Marcus, Pinker, Ullman, Hollander, Rosen, & Xu, 1992)。無論如何,重點在過度類化現象不會久留。幼兒很快就會知道他所命名指稱的事物,並非他原先所以為的。至於環境條件,最重要的大概就是社會互動。嬰兒喜歡看人的臉部,特別是眼睛,因為它表「情」。

【用戶】Connie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C)過度規則化(overregularization):兒童大約自18個月起開始學習「句子」,這些「句子」通常是簡短的、簡單的、而且可能是文法有錯的,但由於意思大部分都表達得很清楚,故父母較少去糾正兒童的文法錯誤。此時兒童是主動地、自動自發地學習規則,但當兒童傾向對所有的東西都採用同樣的規則時,便會產生「過度規則化」的現象。

【用戶】108美術正式必上必勝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請問過度類化和過度規則化是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