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7.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摘自《呂氏春秋‧貴公》)請問對上述引文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周公認為計利當計天下利,不該營求私利
(B)作者以為老子的境界比孔子更可以達到「公」的境界
(C)老子認為弓之得失,不管是荊人或任何人得到或失去,都是相同的,因為弓依然存於天地之間,無所謂得與失
(D)作者批判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思想,認為應該主張儒家的仁義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695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警察法規白話解題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X(D作者批判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 狗」的思想,認為應該主張X儒X家的仁義→ 天地視萬物與草紮成的狗一樣,沒有貴賤分別。所以天地對待世間萬物是一律平等無私的。  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摘自《呂氏春秋‧貴公》)請問對上述引文的敘述, 下列 何者 錯誤O(A周公認為計利當計天下利,不該營求私利O(B作者以為老子的境界比孔子更可以達到「公」的境界→「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O(C老子 認為弓之得失,不管是荊人或任何人得到或失去,都是相同的,因為弓依然存於天地之間,無所謂得與失 伯禽將去魯國,臨行前請示治理魯國的方法。周公說。“施利給人民而不要謀取私利。”有個荊人丟了弓,卻不肯去尋找,他說,“荊人丟了它,反正還被荊人得到,又何必尋找呢?”孔子聽到選件事,說;他的話中去掉那個‘荊’字就合適了。”老聃聽到以後說:“再去掉那個‘人’字就合適了。”像老聃選樣的人,算是達到公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