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世說新語》:「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關於上引文字的理解與敘述,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A)從本則內容推斷,應是出自《世說新語》的〈賞識〉篇
(B)「因輟己施焉」與「同坐嗤之」 兩句中的「焉」和「之」皆指行炙人
(C)「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顧榮的這句話帶有體恤之意
(D)「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意指行炙人以德報怨,為報當年之仇而背棄顧榮。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

用户評論

【用戶】Debi Chen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A)應為「德行」篇(B)焉:行炙人/之:顧榮(D) 在他處於緊急危難時協助他的人,就是他以前施予小小恩惠的僕人。可見下人的「有義」。 【原文】顧榮在洛陽,嘗應1人請2,覺行炙3人有欲炙之色4,因輟5己施焉;同坐嗤6之。榮曰:「豈有終日執7 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8,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9;問其所以10,乃受炙人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註釋】 1.應:接受。2.請:宴請。3.行炙:傳遞烤肉。4.欲炙之色:想吃烤肉的神色 。5.輟:停止。 6.嗤:恥笑,嘲諷。7.執:從事。8.遭亂渡江:西晉末年,中原大亂,西晉滅亡,王室南渡長江避亂的一段史實。9.左右己:護衛在自己的左右。10.所以:原因。【語譯】顧榮在洛陽的時...

【用戶】meiann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A)出自〈德行〉篇(B)「因輟己施焉」行炙人「同坐嗤之」 顧榮(D)「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每到危急的時候,總有一個人在左右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