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列的文章,並回答23.-25.題: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在傳世的「筆陣圖」中,第一次把文字拆解成為元素。七個元素各自連接著宇宙間不同的現象,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歲枯藤」,勾的彈性如「百鈞弩發」,捺的波動如「崩浪」如「雷奔」。  如果這是最早的書法美學教育,這裡所教的,並不是技巧,而是人對自然全面的感覺審美。透過書法,去感受自己像墜落的一塊石頭,透過書法,感覺自己身體的重量、彈性、靜止與速度,感覺自己像一波一波向岸邊湧去的大浪,像一陣一陣自遠處響起的雷聲……。  魏晉的書法拆解了文字,使文字還原為宇宙萬物的原型,還原成倉頡創造文字之前。眾星猶歷歷在天,江河在大地上行走,蟲魚鳥獸,留下了生存的痕跡,使人驚動,使人不忍,使人低徊垂淚。  文明到了極致,彷彿可以洞見無明,一切便只是洪荒而已,並無初始,也無終了。  王羲之的傳說太多了,可以一笑置之的或許是王羲之的真跡都不在人間了。唐太宗瘋狂熱愛王羲之書法,使這些書法陪葬昭陵,也使後來者在這樣的故事裡啼笑皆非,悲欣交集罷。  書法從不偉大,書法或許只是經過火燒,經過水淹,經過蟲的蛀食,經過收藏者的印鑑,經過多少泣涕沾濡的一片小小的紙張,通過戰爭與災難,傳遞著上面一兩句不容易辨識的句子,或一兩個不容易辨識的字跡罷。  書法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歐陽詢要寫到每一筆畫的橫平豎直,要建立人世極至的規則與秩序,相信理性的工整要成為永世的典範;而張旭要狂呼大叫,破壞一切規矩的限制,任情縱恣,長嘯而起,筆走龍蛇,釋放潛意識非理性感官底層的全部騷動。  歐陽詢使人正襟危坐,不敢有一點造次;張旭則迴旋縱跳,使人驚嘆目眩。  書法以各自的方式完成自己,無可取代,也無法摹倣。  書法長久以來成為中國及東方美術中的重心,它始於技巧,終於美學,它以文字做基礎,卻又背叛了文字,它始於表現,卻又可能回到素樸木訥,它華麗時可以筆筆出鋒,光芒四射,它也可以內斂含蓄到不見一點鋒芒。  信奉至今,不過是「永字八法」,這基本的八個元素,好像人在肢體上的行、走、坐、臥、蹲、跳、奔、跑,萬變不離其宗,但是所有的千變萬化,都在這些基本元素之中。  「唐朝名畫錄」裡記錄到畫家吳道玄,書法家張旭,舞劍名手裴旻相遇的故事。裴旻舞劍,書畫家「觀其壯氣,可助揮毫」。  書法的審美從漢代開始即以「勢」來形容。「勢」是書法,也可以是身體的靜動迴旋。毛筆在紙上行走,在空白裡尋找到「點」的棲止,「線」的延長,找到秩序與結構,破壞秩序與結構,重組秩序與結構。一個舞者,行走於舞臺空間之中,他的身體,是「點」是「線」,是秩序與結構的尋找,破壞與重新組合。或者,有一天,他也會感覺到,那飽含重量與體積的肉身,如同行草,通過阻礙與艱難,通過意志與死亡,如同通過悠悠歲月與白茫茫一片大地,找到自己小小的定位罷。(蔣勳〈書法是生命的風範〉)
【題組】23. 根據上文,作者對於中國書法定位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書法乃是人類超越自然的意志展現 
(B)書法向來是由老師來完成個人成就 
(C)書法名家尋求書藝的精進乃欲創造人類藝術的偉大 
(D)書法的精神著重於自我身心的延伸。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12903
統計:A(3),B(0),C(8),D(19),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