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1.功利主義者彌爾(J. Mill)倡言行為之善惡,視其傾向於產生快樂或痛苦之程度為衡,因而,他倡議的道德判斷對象為何?
(A)行為動機
(B)行為結果
(C)動機與結果並重
(D)動機與結果銜接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73732
統計:A(97),B(1723),C(115),D(37),E(0)

用户評論

【用戶】ivsmilecc824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1。動機論(義務論、主內派)重點:人要有內發的善意,重行為動機。

【用戶】芊慧(上榜繼續拚!!!)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動機論(義務論、主內派):康德、孟子

【用戶】小欣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動機+結果:杜威

【用戶】wmeiz11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義務論 代表學者:康德強調行為的正當性,行為動機之純正,而不重視行為的結果。善意志效益論 代表學者:邊沁、米爾 以行為產生的整體結果決定行為的道德正當性德行論 代表學者: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德行是一種習慣養成的氣質傾向,強調「實踐智慧」的養成。「孝敬」行為為品行、品德接近德行論的德育原則。(整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