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 康德(I. Kant)在<論教育>(On Education)一書中提到:其他物種依照本能 就可以存活成為該物種,而人類是唯一需要經由怎樣的歷程才能夠成為一個人?
(A) 教育
(B) 信仰
(C) 溝通
(D) 對話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9507
統計:A(10047),B(39),C(200),D(282),E(0)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康德特別強調道德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突顯在他對於正確行為習慣養成重要性的思考上。他認為要從孩童時期,就開始培養他服從紀律的習慣。因為只有經過這歷程,「人才會及早習慣服從理性所提出的規定」誰要是沒有受教化,就會是粗俗的;沒有紀律化,就是狂野的。疏於紀律比疏於教化更為嚴重。因為後者在以後還能補救,但狂野卻無法被去除。疏於紀律產生的過失,是無法挽回的」。換言之,如果沒有道德教育做為後來學習的起點與基礎,這些學習的成果,都將是枉然。因此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視為是所有學習者在學習時,應當要接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受的教育。所以康德所指的一般心靈能力的陶冶,指的即是道德教育。而這也是學習者必然要具有的基本教育。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康德提到,因為人天生才能 (Naturanlagen) 不是自己就會發展,所以教育就是一門技藝。─自然在人身上,並沒有賦予擁有實施這技藝的本能- 這項技藝的根源以及其發展可以是機械性地、無計畫地,依現存的處境而決定;但也可以是有計畫性的(judiziös) 加以安排。教育技藝的產生,純然是依照出現在我們體驗到何者對人有害或有益的情境,加以安排時,它就是機械性的。所有純然是機械性產生的教育技藝,因為它們沒有以計畫為依據,所以本身就一定有許多錯誤與缺失。當教育技藝或教學要發展人性,完成人的本分時,則它必須是有計畫的。受過教育的父母,可以成為兒童學習模仿的對象。但是如果要更好,教育學就應當成為一項大學中的課程 (Studium),否則人們永遠無法對教育學有所期望,所看到的只會是一個在教育中敗壞的人,再教導另一個人。教育中的機械性 (Mechanismus),必須轉化成科學,否則教育技藝永遠無法成為一個有相互關連的努力。而且一個世代會毀壞另一個世代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