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6下列有關象徵互動論的各分支論述,提倡者和主要論說那一項配當不正確?
(A)A米德(G.H.Mead)的鏡中自我
(B)B湯姆士(W.I.Thomas)的情境定義
(C)C貝克(H.S.Becker)的標籤論
(D)D高夫曼(E.Goffman)的戲劇論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606742
統計:A(594),B(99),C(71),D(65),E(11)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芝加哥學派-庫里Cooleyの鏡中自我、符號互動論-高夫曼goffmanの劇場理論、微觀社會學-符號互動論-布魯默/布蘭姆Blumer提出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顧里(Charles Cooley):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鏡中自我」的概念意含:(1)該理論的目的,主要是在解釋個體如何從一個生物個體,轉便成為一個社會人。(2)強調「社會鏡子」,即個人想像別人對他是如何觀察並加以判斷的一種想像。(3)理論內涵:從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與行為及想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來獲得自我的概念。

【用戶】辰嬅儀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喬治·賀伯特·米德(英語:George Herbert Mead,1863年2月27日-1931年4月26日),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 主要隸屬於芝加哥大學,是校內其中一名顯著的實用主義者。 米德被公認是社會心理學的創始者之一。米德認為自我發展是社會經驗累積而成,強調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提出「社會自我」理論。他認為兒童期是自我發展、兒童社會化的關鍵期,並將其分為「模仿階段」(或稱「準備階段」)、「遊戲階段」及「團體遊戲階段」三個部分。1.「模仿階段」:三歲前的兒童,深受「重要他人」影響,並模仿其行為舉止,來學習與了解他人行為。2.「遊戲階段」:三至八歲兒童,透過在遊戲中扮演生活中大人的角色,並學習模仿屬於該角色的行為。3.「團體遊戲階段」:八歲以上的兒童則受「概括化他人」的影響,開始觀察其他人的角色與看法,學習以他人的角度看自己。

【用戶】王莉芬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概述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稱象徵互動論,互動論是社會學當代三大理論中的微觀層次理論,其理論乃是社會學中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分支的一種社會行為論;主要是透過語言與符號作為媒介影響人類,特別強調的是符號和語言在自我、心智、社會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理論與學者主要代表學者為Geoege Hebert Mead,米德(Mead)將心智視為一種社會互動的過程,因此和一般低等動物不同的是,人並非是受到刺激後就立即有反應;人大多數的行動,都是經過思考後才表現出來,如:以出拳攻擊他人,並非純然由本能所驅使,而是經思考反應後攻擊,包含的可能有憤怒或恐懼的情緒因素存在。另一主要學者便是Ervin Goffman,高夫曼(Goffman)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