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晁錯〈論貴粟疏〉:「聖王在上,而民不凍肌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旨在說明:
(A)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B)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D)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88945
統計:A(2),B(157),C(19),D(1),E(0)

用户評論

【用戶】神墨王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 論貴粟疏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衆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啓(即後來的景帝)尊爲“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於西安東市。在聖明的君王統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並非是因爲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於他能給人民開闢財源。所以儘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這是因爲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現在全國統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於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在於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餘力,能長谷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遊手好閒之徒還沒全都回鄉務農。

【用戶】神墨王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 論貴粟疏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衆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啓(即後來的景帝)尊爲“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於西安東市。在聖明的君王統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並非是因爲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於他能給人民開闢財源。所以儘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這是因爲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現在全國統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於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在於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餘力,能長谷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遊手好閒之徒還沒全都回鄉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