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 清代臺灣不同祖籍的移民之間常有對立,但有學者認為清中葉以後,臺灣鄉村的「某種場所」負擔起整合鄉莊社會的任務,使臺灣漢人社會從傳統的祖籍分類意識中解放出來,在新的移民環境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以下哪種場所符合這位學者的主張?
(A)寺廟,移民透過共同信仰彼此認同
(B)縣衙,移民透過司法形成公民社會
(C)會館,移民透過同鄉組織互助合作
(D)書院,透過國民教育形成國家認同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33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Celeste

【年級】小五下

【評論內容】在清領中期,隨著從中國渡台的移民增 加,依照移民原居地的不同,這些移民有 了祖籍意識,且方言的不同造成的隔閡使 這種意識加強,進而產生了劃分人群與分 類械鬥的現象。從這些械鬥現象(例如: 六堆閩粵械鬥、彰化漳泉械鬥)可反映出 台灣當時的政治結構--不同的祖籍更為 分散,且以「廟宇」作為團結的中心。但在1860後有兩個原因促進了台灣土著化 社會的形成。第一,這時期適逢英法聯 軍,天津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對於台灣的 憂慮從以前的內部動亂,轉變成為西方國 家的侵擾。第二,因為移民在台灣居住久 了,這時他們已經拋棄了祖籍的觀念,改 以現在居住的聚落組織作為主要的生活單 位,大規模的分群械鬥也減少許多,本來 作為不同祖籍團結中心的寺廟也因為祖籍 觀念的拋棄,整合了當地鄉莊社會,建立 了新的社會秩序。台灣正式由移民社會, 轉變成土著化社會。由於台灣在日據之前,並無較具體的宗教政策,所以台灣的民間信仰在日據 前的發展未受控制,自然呈現明顯的混合特性及強烈的移色彩。台灣的主要移 民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各省,所以台灣的民間信仰可以說是閩地區民間信仰的延 伸。渡海來台的移民必須經歷海上的風浪之險,即使幸運渡過風浪,也可能會遭 遇海盜的威脅,加上清初政府會頒佈渡台禁令,大批移墾者仍須偷渡的風險, 於是人為加上自然的障礙,使渡台的移者必須承受各種困難,移民者為確保渡 海過程平安,便冀望家鄉神明的保佑,但神像攜帶不易,所以習慣將家鄉的香火 帶往台灣。早期移民舉族搬遷者很少,多以個別方式渡台,在缺乏宗教或家族可 資援引的情況下,往往同鄉或同村的關係,整合成一較大勢力,此時原來同一方言或同一地欲所供奉的神祇,自然被引為團體整合的象徵,如漳州人拜開漳聖 王、同安人拜保生大帝等,這些祖籍神,逐漸成為聚落的保護神,在台灣傳統 農村中發揮了極大的整合力量。者雖平安到達台灣後,又須面對的折 磨,使人們在精神上自然依賴於醫藥之神,諸如神農大帝、保生大帝與瘟神,均於此時來到台灣,養成對醫藥神的依賴。在移墾社會下,以祖籍相同所形成的社會團體是社會上最重要的團體,不同祖籍的人擁有自己的神明,形成具有社會功能的「祭祀圈」,而以地方寺廟團體爲聚落的重要據點。所謂「祭祀圈」是指為了共神信仰而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域單位,因此「祭祀圈」在地方組織行政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祭祀活動是社會團聚的主體,所以寺廟常成為地方聚落的核心。這種情況造成日據後期,由於台灣在日據之前,並無較具體的宗教政策,所以台灣的民間信仰在日據 前的發展未受控制,自然呈現明顯的混合特性及強烈的移色彩。台灣的主要移 民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各省,所以台灣的民間信仰可以說是閩地區民間信仰的延 伸。渡海來台的移民必須經歷海上的風浪之險,即使幸運渡過風浪,也可能會遭 遇海盜的威脅,加上清初政府會頒佈渡台禁令,大批移墾者仍須偷渡的風險, 於是人為加上自然的障礙,使渡台的移者必須承受各種困難,移民者為確保渡 海過程平安,便冀望家鄉神明的保佑,但神像攜帶不易,所以習慣將家鄉的香火 帶往台灣。早期移民舉族搬遷者很少,多以個別方式渡台,在缺乏宗教或家族可 資援引的情況下,往往同鄉或同村的關係,整合成一較大勢力,此時原來同一145方言或同一地欲所供奉的神祇,自然被引為團體整合的象徵,如漳州人拜開漳聖 王、同安人拜保生大帝等,這些祖籍神,逐漸成為聚落的保護神,在台灣傳統 農村中發揮了極大的整合力量。者雖平安到達台灣後,又須面對的折 磨,使人們在精神上自然依賴於醫藥之神,諸如神農大帝、保生大帝與瘟神,均於此時來到台灣,養成對醫藥神的依賴。在移墾社會下,以祖籍相同所形成的社會團體是社會上最重要的團體,不同祖籍的人擁有自己的神明,形成具有社會功能的「祭祀圈」,而以地方寺廟團體爲聚落的重要據點。所謂「祭祀圈」是指為了共神信仰而共同舉行祭祀的居民所屬的地域單位,因此「祭祀圈」在地方組織行政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祭祀活動是社會團聚的主體,所以寺廟常成為地方的核心。這種情況造成日據後期,日人為徹底實行「皇民化運動」而破壞地方寺廟,希望破壞地方結合的勢力以利統治: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切斷台灣與閩粵地區連繫關係的精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