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5、「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在《論語》一書中,「仁」字總共出現109次,有三種不同的語義解釋。請問下列選項中的「仁」字解釋,何者與其他選項不同?
(A)求「仁」而得「仁」
(B)人而不「仁」
(C)觀過,斯知「仁」矣
(D)「仁」者,人也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困難0.381873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Zhen-Wen Liu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仁者,人也"我查網路是出自中庸,因為在我的論語書籍裡找不到,如果出自中庸,就不能和論語說的"仁"一起並列來看。因為作者應該不同時期。根據"新譯四書讀本"這本書的解釋:(A)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們求仁德,而終於得到了仁德,還有甚麼悔恨呢?(述而第七)(B)人而不仁,如禮何?=人如果沒有仁心,即使行禮,又怎能算是真正的禮呢?(八佾第三)(C)觀過,斯知仁矣=於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里仁第四)正解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不應該單從詞性來判斷。除非出題老師認為(C)選項的"仁"應該通"人",否則大體來看,不都是指"仁心"嗎

【用戶】Pin-Chen Lin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無法理解

【用戶】Hsinyun Cheng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C 應該通人= 看一個人的過錯 才能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D 仁者 應該要能夠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