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0. 劉基《郁離子》:「吳人有養猿於籠十年,憐而放之,信宿而輒歸,曰:『未遠乎?』舁而舍諸大谷。猿久籠而忘其習,遂無所得食,鳴而死。是以古人慎失業也。」下列孟子對教育的看法,何者與這段文字所要傳達的意涵最接近?
(A)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B)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C)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D)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67),B(308),C(26),D(164),E(0)

用户評論

【用戶】詹詹

【年級】小三上

【評論內容】為什麼不是(C)循序漸進,而是(B)學貴有恆?

【用戶】never give up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回樓上,我這題也看好多次,目前解讀是下面,不知對不對,可以再互相切磋!題目最後一句為:是以古人慎失業也 →所以古人採取謹慎的態度,防止失掉自己的專長。猿猴本來有在野外覓食的習性,卻因被關在籠子不用,而漸漸喪失,如同B:山徑用了則成路(如同猿猴本性用之則能覓食),然而不用便成雜草堵住(如同猿猴習性沒使用,變成無法在野外覓食)

【用戶】pk shen

【年級】國一下

【評論內容】此題為誘答題,依題幹之意,解釋為劉基郁離子以「吳人養猿」說理,旨在強調人和動物一樣不應拋棄自身具有的謀生能力而喪失一些既有的本能。因此對照孟子之言 (B)選項的釋義為「山徑要有人經常走動,這樣日久小徑才會變成大路,相反亦然」(這句話的概念很像是人的腦筋要常動,才不會生鏽,雙腳要勤走動,才不致退化)以此推之於教育意涵即為: 人的主動性不能因為本能未發用而不去使用它,應該要常用才不會導致本能(或言天性之能動性)遭致扼殺的情況,故以選項(B)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