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1. 食品與常見的污染食物中毒菌,下列配對模式何者最不常見?
(A)海鮮-腸炎弧菌
(B)雞蛋-沙門氏菌
(C)真空包裝豆干-肉毒桿菌
(D)漢堡肉-金黃色葡萄球菌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767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因此極易經由人體而污染食品,常見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之肉製品、家禽、蛋製品、魚貝類、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及麵包店產品等。 也會因為牛的乳腺炎而污染牛乳,進而導致乳製品遭受污染。(A)海鮮-腸炎弧菌腸炎弧菌嗜鹽,生鮮魚貝類可用自來水充分清洗去除此菌。腸炎弧菌對低溫極敏感,在10℃ 以下不但不生長且易致死,可用低溫冷藏方法防止繁殖。生鮮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 ...本菌不耐熱,在60℃ 經15分鐘即易被殺滅,故在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絕對避免生食。(B)雞蛋-沙門氏菌→沙門氏菌首先感染產蛋雞,繼而污染雞蛋。 在產蛋過程中或之後,糞便中的沙門氏菌可經蛋殼滲透進蛋內,使雞蛋受到污染。 沙門氏菌亦可在蛋殼尚未形成之前,經受感染的生殖器官污染雞蛋。 要以肉眼分辨雞蛋受到污染還是正常,並不可能。(C)真空包裝豆干-肉毒桿菌〔記者王昶閔、李信宏、張勳騰、陳文正、黃淑莉/綜合報導〕一對家住苗栗的婆媳,日前食用真空包豆干與散裝醃漬蚵仔後,疑似肉毒桿菌中毒緊急送醫,七十二歲婆婆鄭玉蘭因呼吸麻痺插管中,四十五歲的媳婦蔡錦如前天不幸身亡,若檢驗結果確認,將是三年來第一起肉毒桿菌中毒的死亡案例。醃漬蚵購自北港 為攤販自製根據疫情調查,這位死亡的媳婦與公婆、丈夫及兩個孩子同住,婆媳三月底到雲林北港遊玩時購買了醃漬蚵仔,四月十日中午在家裡煮麵吃,婆媳都都配食了醃漬蚵仔、苗栗住家附近買的真空包豆干及自製的泡菜、醬瓜,公公和丈夫當天也吃了麵,但沒有吃醃漬蚵仔、豆干、泡菜及醬瓜,其中一名小孩則吃了幾口豆干,但都無異樣。真正肇禍的食品為何?仍待最後化驗結果才能確定,但官員緊急呼籲,民眾最好暫時不要吃醃漬蚵仔和這兩款真空包豆干。豆干購自苗住家附近 已下架四月十一日上午,婆媳陸續出現眼皮下垂、呼吸和吞嚥困難,以及頭暈、噁心、反胃、肢體無力等症狀,先到附近診所就醫未見起色,十三日分送不同醫院,十四日媳婦不幸身亡,婆婆仍在台中榮總加護病房搶救,目前靠插管維生。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十三日才公布了一對桃園母女食用在台南、嘉義買的真空包素料後,發生肉毒桿菌中毒,導致無法自主呼吸,需插管維生的案例,但該局副組長馮潤蘭表示,兩起中毒案例彼此並無關連。與13日桃園母女中毒案無關進一步調查發現,疑似引發中毒的醃漬蚵仔是攤販自製的散裝品,受害人購買時攤販才當場裝罐,雲林縣衛生局昨午前往北港朝天宮外尋找該攤販,但因該攤販只有上午才擺攤,今日上午會再前往取樣。至於兩款真空包豆干,外包裝都有完整標示,製造商分別是桃園縣大溪鎮正祥食品公司與日昌豆干公司,桃園縣政府衛生局昨天立即前往抽查,並要求兩家業者將廠內的真空包豆干共九六五包下架,下游販售點也要立即回收,但業者的通路幾乎都是沿路寄賣,因此衛生局今天還要逐一追蹤。肉毒桿菌怕熱 少吃生冷食物桃園縣政府從九十六年起就推動優良豆腐、豆干證明標章,但這兩家業者都未獲認證,其中曾姓業者忿忿不平地說,檢驗結果都還沒出來,衛生署就公布業者名稱,「殺人不用拿刀」,豆干生意也不用再做了。馮潤蘭呼籲,民眾最好不要食用所有來路不明、沒有完整標示、家庭式製作的醃漬食品與真空包食品。雲林縣衛生局食品衛生科長吳英郎則建議,外觀有碰撞或凹陷的罐頭亦要避免。另外,民眾應少吃生冷食物,食用前將食品「充分加熱」(至少應達一百度C,並加熱十分鐘),亦可減少中毒機率。我國上次發生肉毒桿菌死亡個案是二○○七年一名六十七歲男性,同年十月衛生署公告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前年十一人中毒、去年一人,今年至今已四人中毒。肉毒桿菌中毒 致死率可達3成●肉毒桿菌屬厭氧菌,受污染的肉類、素食若滅菌不全,在缺氧或真空環境下,菌體易增長並釋放神經毒素,若未即時治療,致死率可高達3成。患者初期會出現嘔吐、噁心,繼而腹部膨脹、便秘、四肢無力,但神志一直清醒,重症者可能因呼吸障礙而死亡。●台北榮總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肉毒桿菌毒性甚強,可做為生物恐怖武器,毒性是「沙林毒氣」的1萬5千到10萬倍,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1公克的毒素即可導致1萬人死亡。●疾管局表示,過去肉毒桿菌中毒主要是吃到未滅菌完全的罐頭或生食醃肉,但近年則以植物性蛋白食物的比例最高,包括真空包裝類的豆干、發酵豆類食品與醃漬物。●過去3年來致病嫌疑食品以豆類19次(發酵的豆類、豆腐乳、臭豆腐、真空包裝豆干、素料)最多,醃漬物(蔬菜、筍絲、螺肉)9次,麵類8次、花生7次,芥菜6次,香腸6次。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88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