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許慎定義「形聲」為「以事為名,取譬相成」,下列何字不是形聲字:
(A)在
(B)話
(C)齊
(D)星。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困難0.386064
統計:A(183),B(92),C(205),D(51),E(0)

用户評論

【用戶】Chris K

【年級】小二下

【評論內容】網路上查得的資料,此四字皆為形聲字耶不知該如何判斷?(A)在 甲骨文作「」,橫畫表示地面,上出的筆畫表示草木之嫩芽,下出為根。借「才」為「在」。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西周早期金文仍作此形,但中間填實,並右加「土」為形符,開始出現從土、才聲的「在」字,「才」、「在」兩類構形並存。篆文繼承金文,從土、才聲。戰國秦文字把所從的「才」字,寫成兩筆,類似「」的寫法,漢代簡帛文字中,還可看到,如馬王堆漢墓〈戰國縱橫家書〉作「」、銀雀山〈孫子兵法〉作「」,後來逐漸不用,僅保留寫成三筆的「在」,如〈華山廟碑〉作「」、〈熹平石經‧易‧乾文言〉作「」。楷書承隸書而來。《說文‧土部》:「存,在也。从土、才聲。」從土,表...

【用戶】感謝阿!106正式教師!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甲骨文之,像穀類植物之穗向上長得很整齊的樣子。金文第一例和甲文之形完全一致,第二例在下方增了「」,一則表示稻、麥長得很均等,一則表示音讀(、二有聲音關係)。因此,其構形應是從、二聲,或從二、聲(〈說文正補〉)。戰國文字之,承自金文第二例。篆文為整齊起見,只是延申二側的莖,將「」置於其中而已。字經隸書,形變作,稍失其形,楷書則沿之以定體。以上諸形,自金文第二例至楷書之齊,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

【用戶】2019年 我一定上榜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星nnnnnnnnnnnnnnnnnnnnn為本字加注聲符。一個字被假藉以後,再為本字加聲符。如:n晶---星自---鼻網---罔n「晶〔XING〕」字的本義是星星,後來被借為明亮的意義,讀JING,為了不使「晶」的意義過多,就在本字下面加了聲符「生」,成為「星」。

【用戶】陳怡璇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齊,象形字,禾麥吐穗上平也。參考資料: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4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