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 源自形象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而衍生發展出的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與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y)最相近的論點為何?
(A)著重在解釋「初級偏差行為」(Primary Deviance)之產生原因
(B)根本上否定有所謂「本質上為犯罪」之行為的存在,犯罪是一種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的結果
(C)認為一個人受到法律追訴與制裁的可能性,與其種族、性別及社經地位無關
(D)認為犯罪之所以為犯罪行為,主要與行為的道德內涵有關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648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每天多進步2分,到考試那天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簡述:就是立場不同而已!!衝突觀★★★★...

【用戶】SuNaital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標籤理論起源於社會學的形象互動論,認為個人的自我概念會受到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及形象功能所產生之結果,於1970年代由Edwin M, Lemert及Howard S. Beck所提出,認為犯罪是社會互動的產物,個人被有意義的他人貼上標籤,描述為偏差行為或犯罪者時,他逐漸會成為偏差行為或犯罪者;偏差或犯罪行為的定義,取決於他人的負面反應。負面的標籤會使個人的自我形象長期損害,並產生被標籤後的影響:1.烙印的產生:人們會開始用烙印所代表的意義去看待他人,並且用此印象來互動,而不以他行為的真實性。而被標籤者過去的行為也會被重新評估,以符合現在的身分,又可稱追朔既往的閱讀(retrospective reading),個體過去的不好行為會被翻出來檢討、批判,解...

【用戶】煎魚喵

【年級】

【評論內容】1.標籤理論對於犯罪的定義:認為本質上的犯罪並不存在,行為是依照外在的社會反應來訂定的。衝突理論:犯罪是不同利益團體間互相衝突導致的結果,所以犯罪就是與統治階級利益相衝突之行為,法律是其工具。因此兩者都否定本質上的犯罪,主要是看社會如何建構給予反饋2.著重在解釋「初級偏差行為」(Primary Deviance)之產生原因->只有標籤理論重視3.認為一個人受到法律追訴與制裁的可能性,與其種族、性別及社經地位無關->衝突理論認為有關,標籤理論無討論4.認為犯罪之所以為犯罪行為,主要與行為的道德內涵有關->兩者皆無探討道德層面。